《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暮江吟》,能正确流利的阅读全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能通过细致观察和发挥想象,把诗中的景色简单的描写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并且能简单的拓写出诗中的美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了解诗人、了解写作的背景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
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观察联想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写作法——加深理解,锻炼写作。
[学法]自主、观察、联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感受诗,进入学诗的环境
1.解题。
诗题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暮——傍晚)
地点:(江边)
体裁:吟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
①指名读。
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②读对,并读出节奏。
二.走进诗,赏析诗中美丽的画面
(一)整体感知。
读一读,找一找,这首诗作者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美丽景色?
傍晚夜晚
(二)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残阳和江水
(三)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为什么?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面积大这一特点。
(四)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并能按语句的意思有声调起伏的阅读两句诗。
(五)读古诗后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明月和露珠
(六)寻找诗中蕴藏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好处。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露珠的晶莹透亮,以及月亮的精致形状。
(七)了解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八)欣赏吟唱式的《暮江吟》,再次感受它的美。
三、拓展:观察、联想、写作
(一)示范:(前两句诗)
1.找出前两句诗中已有景物(残阳江水)
2.观察图,还有哪些景物?
3.把观察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罗列出来。
(上——下)(远——近)
发挥想象,按顺序写出相应的景物。
(出示例子)并阅读发现。
(二)半放手式让学生进行观察联想
找出后两句中已写的景物。
观察图中诗中未写的景物。
按照相应的顺便,把景物罗列出来。
(上——下)(远——近)
出示半填鸭式范文,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填写。
作业展示
四、再读诗,体会它的美
五、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残阳——→江水
月——→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