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
今义:令人怜悯。
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
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②你们说的真美。
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
(比喻的手法)B、“月亮”——“弓”。
(看图。
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
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铺江水瑟瑟红可怜露珠真珠月弓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1暮江吟|人教(部编版)品味文字之美彰显古诗魅力——《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诗人构思巧妙,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图画。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
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4、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
五、教学方式方法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学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自读古诗,了解作者。
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2、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
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3、板书课题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二、互动展示,品味赏读1、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1)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2)再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3)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2、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
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
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
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3、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
(1)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用‘铺’”“瑟瑟是什么意思?”“‘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结: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2)拓展:“古诗中还有很多吟诵夕阳的诗句,有谁知道?”将自己积累到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3)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
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 夜晚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总结评价,拓展提升1、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你会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制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还能把眼中所见付诸于那么美妙的语言?2、诗人的心情很是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着跟诗人同样的情感。
诗人触景生情,吟咏此诗。
我们又怎样来表达我们的读诗心情呢?3、唱唱、画画诗如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笔画画(展示网上学生的画)诗如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唱唱(出示录音歌谱)诗为心声——朗诵好的同学可以有感情或者表演地朗诵贺诗——大家可以贺一首诗,把自己心目中的夕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夕阳西下红如砖,可爱石榴云里钻,深蓝天空点约霞,夕阳美景似奇观。
)板书设计暮江吟江水傍晚:瑟瑟︱红↓夜晚:露珠-----真珠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