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

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

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

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

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

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

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

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

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

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

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

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

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

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

”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

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

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哉,余在日本,见治水鼓胀,穿腹放水,施术至百二十次,为日一年有半,竟至自愈,吾国人其能忍耐如此乎。

……嗟乎,通观吾国社会,上下大小人物,其能岸然以轨物自厉者,鲜矣,皆逾闲荡检,无规法之可言也,乃至疾病求医,亦不欲绳绳于规矩之中,以自速其死,可为痛哭者矣。

"(初集,卷一,61页,《不能忍耐》)。

有病本需摄养,"今也不然,以病付医生,以治愈责药石,至于病人自已之保养饮食,起居劳息,荡然无闭也,使之偃息,不逾时而起矣,使人静卧,不旋踵而辗转反侧矣,禁固体食物,迨医生去而口进瓜果矣,不独病人欲之,其慈母孝子,爱妻幸妾,交好友生,莫不偷蔽医家之眼目,而顺病人之心意也。

……嗟乎,调摄不慎,自误误医。

提出“国药实效,应该研究,旧医谬说,应该打倒。

”极力主张消灭中医。

对于中药他认为:“近人不懂疾病疗养。

病有可速治者,有不可速治者,……今之病人则不然,七年之病,望一药而愈也,若告之以治法,延之以时间,则以为医者敷衍之举。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次年11月成立卫生部。

在其国民政府统治期间,歧视摧残中医活动达到高潮。

余云岫在这一时期成为国民政府消灭中医活动中的代表人物。

余云岫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具体方法。

1)处置现有中医。

2)取缔宣传旧医,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3)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这些都对中医造成严重损害。

余云岫一向蔑视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直至晚年仍未改变,视中医理论为伪学。

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中的支柱力量,对近代废止中医思想影响甚大。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余云岫仍坚持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旧政府执行卖国崇洋政策也使中医药学濒临灭绝的境地。

早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斥中医药活动已拉开帷幕。

1914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汪大燮等以我国医药毫无技术可言,决定禁止中医开业,废除中草药,并把中医排除于课堂之外。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在这期间,摧残中医药活动达到高潮,逐步形成一套消灭中医的反动政策。

1933年国民政府拟订“国医条例”,在讨论中,汪精卫污蔑“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限令歇业”。

但在中医药界的坚决反对及强大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一些行为有所收敛,但这些仍使中医药元气大伤。

近代中药的成就1840-1949年是中医药风雨晦暗的数百年。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暴风雨中继续向前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百余年来,在考据学影响下,中药界人士对于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取得了重要成就。

其中顾观光、阮其煜等辑注本较为突出。

顾观光是清代晚期较著名医家之一,为了较好恢复《神农本草经》古本原貌,顾氏运用其深厚文史功底,以临证应用为原则,取材《证类本草》,选取365种常用中草药,分上、中、下三品,依据各种本草叙述,在1844编成《神农本草经》重辑本4卷。

虽然顾氏本不如孙氏本完善,但书中以药物性味功效为多,并涉及药名、品类、文字考据等方面,突出了用药原则,强调实用价值。

蔡陆仙先生的《中国医药汇海》是近代较出色的综合性医书。

蔡老强调研究本草应先从《神农本草经》着手,提出医家必须充分了解药理、病理、病因,才能在治疗用药时不致失误。

蔡陆仙辑本汇集资料非常丰富。

在《中国医药汇海·经部》有关药物方面均附有药物研究,并摘录后世医家对各药功效的阐述。

书中对药物的配伍、四气五味、炮制、用药规则做了系统的阐发,为我国药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阮其煜,浙江杭州人,近代较出色的中西医师。

在旧政府望图消灭中医中药的艰苦环境下,他与王一仁等合作,根据中医临证用药经验,选取《神农本草经》中二百余种药物,并汇通西医理论于1933年编《本草经新注》一书。

虽然该书只收取植物药209种,动物药43种,矿物药28种,但有许多附载药物尚不见于本经,如橘皮,附有青橘皮、橘核、橘叶、橘白等;槐实,附有槐花、槐胶等。

这些附载药物同属一类,但功用却不尽相同。

该书按照西医病理、药理对书中所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等逐字逐句注释阐发说明,虽有些许牵强附会之处,但该书不失为当代中药学教材的最初蓝本。

除上所述,仲昂庭的《本草崇原集说》重于阐发五运六气、阴阳消长之理;孙子云的《神农本草经注论》文字简练,注重实用。

另外还有刘复《神农古本草经》等辑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药物药性药效的研究近代不少医家注重对药物药性、药效的研究。

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除运用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研究外,亦吸收国外的研究方法,为推进药物功效研究深入开展有一定作用。

湖北孝感人屠道和强调医家必须熟知药性、药效,处方用药方能奏效,不致为庸医所误。

他广泛吸收各家经典,择其精要,互订参考,于1863年编成《本草记纂》10卷。

书中对药物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药性、宜忌等分别作了详尽的阐述。

如散肝风痰用南星、白芥子、乌附;补心血用当归、柏子仁、龟板等。

该书包含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各类病症通用药,可供临床辨证施用,是一部切合实际的药物专著。

另有周岩的《本草思辨录》,周氏根据自己临床用药经验所得,选取128种常用药,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要义,历时6年完成《本草思辨录》四卷。

是近代研究药物功效较好著作之一。

如“论知母”中说:知母是清肺胃肾气分热药,性寒滑利下行,使热去而阴生,能益阴之不足。

此书不仅系统总结了周岩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也加深对伤寒、金匮的理解,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本草著作。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萌芽在这一时期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医家试图采用西医药理解释药物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立药效。

留日学生丁福保便是其中著名代表。

丁福保,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京师译学馆任教,兼通中西医药,提倡中医科学化。

丁氏选取常用药物136种,按药物功效分类,于1933年编成《中药浅说》一书。

该书主要特色是对51种中药,根据化验分析说明其成分。

如桂皮含桂皮油、灰分淀粉、树脂等;薏苡仁含蛋白质17.57%、脂油5.8%、淀粉54.54%。

这些研究有助于对药物某些成分和功效的认识,是近代研究中药的方法之一,对西药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丁氏却对中国药物传统理念完全否定,对于中药四气五味,配伍等理论完全抛弃,这些观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中药浅说》刊印不久,温敬修也编成《实验药物学》一书,从中医及现代科学两方面对药物效用做了重点阐述,汇集了古今本草的重点方论和常用处方。

另外余云岫的民性思想,虽有矫枉过正之处,如反对中西医汇通,废医存药。

但其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对药物现代化研究的新见解。

依靠西方技术来研究发展中药仍是现代人们不断探求的。

总之,近代研究中药的方法有了较大的进展。

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知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

虽然这些科技给中药带来不小的进步与发展,但在我看来,西方文化终于通过中医药打开了入侵东方的大门,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侵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悄然褪色。

在此同时,西方思想开始对中医药进行禁锢,传统的中药也开始走向西化的道路,已站在科技半山腰的中医正被在山底的西医拉下去。

中医药理论也开始了自掘坟墓的过程,走向了西化的不归路。

而关于拯救中国传统文化,拯救中医的呼吁也被阵阵喧嚣淹没。

药物鉴别与药物炮制的研究中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药物鉴别与药物炮制的研究。

但在那时,重医轻药的思想已开始蔓延。

医家不论药物真伪优劣,经营者利欲熏心,为牟取暴利将中药以伪充真,以劣充优。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加深了中药业的危机。

可喜的是近代仍有不少医家为药物鉴别与炮制研究作了不小贡献。

对炮制理论的研究:有人讨论了《雷公炮炙论》的炮制特点及成因,认为:该书药物炮制的重点在于药性处理,方法较为完善;炮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效、解毒排毒、防止变性、缓和药用、防腐贮藏或便于加工粉碎等。

有人探讨了《本草纲目》对《雷公炮炙论》所载制药技术的发展。

还有人考察《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炮制方法、所用辅料、炮制工艺要求、炮制质量标准、炮制禁忌等内容,并论述了李时珍研究炮制理论的新成就,如辨证殊制、引药归经、纠正药物偏性、减毒去毒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