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法律原则

第二节 法律原则

第二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是可以作为法律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特点的原理和准则。

①法律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属性:
1.具有道德性。

“法律原则通过自身的协调反映了我们的道德情感,使法律获得了道德特征,获得了道德权威”②;
2.具有法律性。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法律原则,是因为它们已经被法律确认下来,成为法律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

法律原则是法律与道德相联系的桥梁。

法律原则,尤其是一般法律原则,始终体现着法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整个法律活动的知道思想和出发点,构成了法律体系的灵魂,决定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二、法律原则的特征
(一)概括性
它们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赖以存在并从其中逻辑地展开的精神价值内核。

它们集中表达了各自领域法律的价值诉求,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二)稳定性
法律的稳定性是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精神内核,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的稳定性更强,法律的稳定性集中体现在法律原则的稳定性。

法律规范以及某些法律制度的变化,正是为了使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规定能更好地实现法律原则所体现的政治目标和道德价值。

“法律所以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如果轻易地对这种或那种法制常常作这样或那样的废改,民众守法的习性必然消减,而法律的威信也就跟着削弱了。

”③
(三)指导性
法律原则对法律的创制和适用具有指导作用,决定了法律规范的废除和修改的方向。

例如: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一)从层次看
宪法原则和部门法原则
在法律原则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效力,它们是整个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

部门法原则必须与宪法原则保持一致。

(二)从调整范围看
1.基本原则
是法律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反映了它所涵盖的各部门法或子部门法的共同要求。

2.具体原则
①参加张文显:《二十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第391页。

②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第21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81页。

是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构成了基本法律原则所调整的法律领域所包括的次级层次法律领域的指导思想和直接出发点,反映了该次级层次的特殊性。

例如:《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合同法》除了体现民法的基本原则外,还规定了“合同必须履行”和“合法合同受法律保护”的原则。

(三)从内容来源看
1.政策性原则
国家关于必须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的认为而作出的政治决定的法律表达。

例如:宪法中规定的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和法治原则。

2.公理性原则
是从社会关系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得到广泛承认并被奉为法律的公理。

公理性原则超越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为人类共同的真理性认识而应当被普遍承认。

例如: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的民法的基本原则。

四、法律原则的作用
(一)对法律创制的作用
1.法律原则是法律创制的指导原则。

法律的创制机关在法律的创制过程中必须根据法律化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对法律的内容进行总体的设计。

2.法律原则是法律体系统一性的重要保证。

(1)内容上的保障:法律原则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依据。

(2)行形式上:法律原则有宪法原则和部门法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之分,根本法与普通法、基本法与特别烦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宪法原则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原则,基本原则的效力高于具体原则。

(二)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作用
1.法律原则有助于消除法律规范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

2.在法律规范对当前的案件没有规定时,法律原则可以代替法律规范作为法官作出判决的依据。

“在没有现成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况下,只要有概念和原则,照样可以作出适当的决定。

这是现代法的一项重要技术”。


3.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在法律对当前案件没有规定的场合下,不是依据规则而是法律原则所包括的价值观来论证其决定的合理性,是法得到适用的表现。

(三)对于社会公众理解法律的作用
对于法律原则的知悉,是公众了解法律的最重要的途径。

例如: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参见张文显:《规则.原则概念——论法的模式》,载于《现代法学》1989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