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与磨矿(磨矿与分级)
补加钢球制度: 方法一:简单补球法 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补球方法,由于补加球是定 期地连续补加,故即使定期只补加一种大球,由 于磨损的原因也会使先后加入的球按顺序形成一 个自然的大小配比。初装球无论是加一种大球, 或是加多种混合球,经历一段时间后初装球必然 因磨损而自然消失,因此,磨内的球荷组成终究 是由补加球形成的。这样,就出现了初装球时装 多种球及补加时加一种大球的简单装补方法。
30 26 23 21
方法二:对待磨物料进行筛析分级,按矿 料的粒度组成确定初装球比。 具体做法是把待磨矿料筛析后分成粒度级 别窄的若干组(一般为3—5组),再分别 求出各组粒度需要的球径。 计算球径的公式有多个。
常用公式为
Db kd
式中:Db—所需的钢球尺寸; d—该粒级的平均粒度; k—比例系数,根据经验取值,取值 大小为2.5—130。
简单补球法的补加球量由钢耗量决定。 补加球量G=Q×W 式中 G—钢球补加量,kg; Q—前一天的矿石处理量,t; W—处理1t矿石的钢耗量,kg/t。 补球的频率一般为1天/次,也可以是1周/次。
方法二:精确化补球法 (1)对待磨矿料(包括新给矿及返砂)进行筛 析,确定待磨矿料的粒度组成,并将其进行分组。 (2)用公式计算最大球径及各组矿料所需的球 径。 (3)根据待磨矿料的粒度组成定出钢球的球荷 组成。方法是每种钢球的产率与适合它磨碎的矿 粒组产率大致相当,另外,还要根据磨矿的目的, 对需要加强磨碎的级别应在装球时增加其破碎概 率,对不需要破碎的级别减小其破碎概率。 补加球方案可以用作图法确定补加球。
2.确定初装球比 方法一:根据矿石的硬度、给料粒度、产 品粒度确定初装球比,具体参数见下表
把物料磨到0.2—0.3mm时的原始球荷
硬矿石 球径 /mm 125 110 100 90 75 65 50 13
软矿石 75
32 27 23 18
原矿粒度/mm 20 40 20 40 球的质量百分数/% 32 30 26 26 21 23 23 27 21 19 40 23 33 19 27
磨矿流程、开路磨矿、闭路磨矿: 磨矿流程:是指磨矿作业中矿浆所经的路 程。 开路磨矿:磨矿机排矿的产品直接送入下 一道作业。 闭路磨矿:磨机排出的产品进入分级机分 级,将合格的产品分出来,送到下一作业, 粗粒返回磨机再磨。
返砂量、返砂比: 返砂量:在闭路磨矿作业中,返回到磨机 再磨的矿量大小,叫返砂量。 返砂比:返砂量与磨机原给矿量的百分比。
磨矿与分级
一.磨矿作业简介
磨矿:是碎矿的继续,是选别前矿石准 备的最后一个作业。 磨矿的基本任务: 为选别准备好解离充分,但又不过 粉碎的合格入选物料。
磨矿给矿粒度的确定: 主要取决于破碎流程的产品粒度,以及 球磨机的最大允许给料粒度。一般为0~30mm。 磨矿产品粒度的确定: 主要取决于有用矿物的嵌布特性和选矿 方法。它直接影响到选矿的精矿品位和选矿回 收率。一般由试验来确定
过粉碎:将矿物破碎到选别作业难以回收 的粒度,这种现象叫过粉碎。 如果磨矿产品过细,虽然有用矿物解离充 分,但也会产生较多的难以选别的微细粒 子,危害选别过程,降低精矿品位和回收 率。而且由于做了“不必要的粉碎”,增 加了粉碎过程和选别过程的消耗,使选矿 成本增加。
三.磨矿工艺指标
磨矿生产率:是评价磨机本身工作好坏的指标之 一。表示方法如下: (1)台时处理能力:每台磨机每小时处理原矿 吨数,同时指明原给矿和产品粒度大小。 (2)磨机利用系数:也叫按新生计算粒级的生 产率,即磨机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新生成指定 粒级的数量。计算公式:q=Q(B2-B1)/V; 磨机运转率:也叫磨机作业率。磨机实际工作总 时间与日历总时间的百分比。它是衡量选矿设备 管理水平的标志。
-钢材密度,7.8g/cm3,已知量; n-矿浆密度,(g/cm3),已知量; t-矿石密度,(g/cm3),已知量;
Rd-磨机内磨矿浓度(%),设定值; D0-磨内钢球“中间缩聚层”直径,由 已知量计算得出; d f-磨机给矿95%过筛粒度(cm), 由实验测得。
3.确定各个直径的装球数 确定最初装球比后,利用装球比和装球量 计算出各种直径的钢球的装球量。 通过各种直径的钢球的装球量可以得出每 种直径的钢球的装球个数。
返砂量: 提高返砂量,在不破坏磨矿过程,即单位 时间内总给矿量和排矿量相等的范围内, 就能提高矿石通过磨矿机的速度,缩短矿 粒在磨矿机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减少过 粉碎现象和提高磨矿机的生产力。但返砂 量过高,就会因总给矿量超过磨矿机的排 矿能力,而发生磨机“涨肚”或发生溢流 “跑粗”、返砂槽堵塞等现象.
在操作中最适宜的磨矿浓度,由被磨物料 的性质和磨矿的工艺条件来决定。 粗磨时磨矿浓度应适当高些,一般为75%- 85%,细磨时矿浆浓度可低些,一般为70% -75%.
给矿均匀程度: 给矿均匀程度主要由给矿速度速度决定。 给矿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磨机的处理量。 当给矿速度很低时,磨机内矿量小,不但生产率 低,而且形成空打结果,使磨损和过粉碎都严重; 当给矿速度超过磨矿机在特定操作制度下某定额 时 ,磨机将发生过负荷,出现排出钢球,吐出大 块及涌出矿浆情况,甚至被堵塞。因此,给矿必 须连续均匀,不要时多时少,使以后的选别受到 不好的影响。
装球、球径、球比、补球
在球磨过程中,钢球既是磨矿作用的实施 体,又是能量的传递体。它决定着矿石的 破碎行为能否发生及怎样发生,也影响着 磨机生产能力的大小、磨矿产品质量(包括 磨矿产品的粒度特性、单体解离特性等)的 好坏及磨矿过程中钢耗和能耗的高低等。
初次装球方法: 1.确定初装球量 按公式G=VψΔ计算装球量 式中:G—磨机最初装球量,t; V —磨机有效工作容积,m3; ψ—磨机内钢球的充填率(装球率), %; Δ—钢球的堆密度,t/ m3。
水力旋流器
生产能力 : 生产能力计算: Q=K1×D×dc× (gp)1/2 (升/分) 其中:k1-为修正系数;D-旋流器直径; dc-溢流管直径;g-重力加速度;p-旋流器 进口压力
分级效率: 分级效率的计算:同螺旋分级机分级机 分离粒度的计算: d=2.6× {D × dc/[dn × p0.5(a1-a2)]}1/2 D-旋流器直径;dc-溢流管直径; dn-给矿 口相当直径;p-旋流器进口压力;a1-矿石 真比重;a2-矿浆比重。
返砂比的计算
返砂比可利用对分级机给矿、溢流和返砂的筛 析结果来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给矿中-0.074mm粒级含量,% b—返砂中-0.074mm粒级含量,% c—溢流中-0.074mm粒级含量,%
ba S 100% ac
矿石硬度、可磨性系数、磨矿比: 矿石硬度:矿石抵抗另一种物体在外力作 用下的划伤或侵入的能力。分莫氏硬度和 普氏硬度。 可磨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磨指定矿石的 生产率与磨中硬矿石生产率之比。硬矿石 的可磨性系数都小于1。 磨矿比:磨矿给矿最大粒度尺寸与排矿最 大粒度尺寸之比。
磨矿在选矿厂的作用和地位: 磨矿能力决定整个选矿厂的生产 能力; 是选矿厂的枢纽。它的停车不 仅影响选别作业,甚至可能迫使碎矿停 车,影响出矿。电耗占整个选厂电耗的 50%左右,生产费用占全选厂的40%左右; 磨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厂各项技 术经济指标。
二.名词解释
粒度、粒级、“目”: 粒度:矿粒大小尺寸。 粒级:将矿粒按照粒度大小分成不同的级 别。如:-30mm+20mm “目”:用来表示标准筛筛孔尺寸的大小。 所谓目就是1英寸(25.4mm)长度中 的筛孔数目。
矿浆浓度、磨矿细度、球荷充填率: 矿浆浓度:矿浆中所含固体重量的百分比。 磨矿细度:磨矿产品粒度大小。习惯用200目粒级的百分含量来表示。 球荷充填率:磨机内钢球所占的容积与球 磨机的有效容积之比。
Biblioteka 单体解离、单体解离粒、连生粒、解离度: 单体解离:把组成矿石的各种矿物相互分离。 单体解离粒:解离后只含有一种矿物的颗粒。 连生粒:解离后还和别的矿物连在一起的颗粒叫 连生粒。 解离度:单体解离的颗粒数与含该矿物连生颗粒 数折成单体解离粒和单体解离粒之和的比值。
四.影响磨矿效率的因素
矿石硬度:矿石越硬,可磨性系数越小,矿石难磨,磨碎 它消耗的电能越多,磨机处理能力越低。 给矿粒度:磨矿细度相同,给矿粒度越粗,磨矿时间越长, 消耗电能越多,生产能力越小。 产品粒度:给矿粒度相同,磨矿产品粒度越细,磨机的处 理能力越低。 磨矿机的转速:临界转数(n=42.4/D1/2)、工作转数、 转速率(76-88%)适当增加转速,可提高生产能力。 磨机的型式:长度、直径 磨机的衬板:表面平滑的和不平滑的。粗磨采用不平滑的; 细磨采用平滑的。
分级效率:分级溢流中某一粒级的重量占 分级机给矿中同一粒级重量的百分比。 分机效率的计算: 量效率:E={b× (a-c)/[a× (b-c)]} ×100% 质效率:E={100(a-c) ×(b-a)/[a× (b-c) ×(100-a)]} ×100%
影响螺旋分级机分级效率的因素: 矿石性质:矿石含泥和粒度组成;矿石比 重和颗粒形状; 设备因素:槽子的倾角;螺旋的转速; 操作因素:矿浆浓度;给矿量和给矿的均 匀程度;溢流堰的高低;
磨机工作效率:单位时间磨矿的数量与所消耗的 电能之比。评价电能消耗的标志。E=V*q/N ;单位: 吨/度。 磨机的技术效率:磨矿所产生的合格粒级与给矿 中大于合格粒级之比减去磨矿所生产过粉碎部分 与给矿中未过粉碎部分之比。 计算公式:E={[(b-a)/(100-a)]-[(b’-a’)/(100-a’)]} ×100% 浓细度合格率:合格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
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公式
压 0.5224 3 Db K c 2 df 6 10 e 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