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学第三章 距离测量

测量学第三章 距离测量

3、所量距离的实际长度为: L1=28.254×30.008/30=28.262m
4、倾斜改正后两点的水平距离为: L=L1-h2/2L1 =28.262-(-1.42)2/2×28.262=28.262-
0.036=28.226m
三、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
1. 定线误差及影响 2. 钢尺不水平引起的误差 3. 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 4. 拉力误差 5. 尺长误差 6. 钢尺垂曲的误差 7. 丈量本身的误差
的周期t增大,相应频率f减小。则电磁波的能量降低, 受大气折射影响,发射距离(测程)减小。
相位法测距
为了解决扩大测程与保证精度的矛盾,短程测距仪 上一般采用两个调制频率,即两种光尺。例如:长
光尺(称为粗尺)f1=150kHz,λ1/2=1000m,
用于扩大测程,测定百米、十米和米;短光尺(称
为精尺)f2=15MHz,λ1/2=10m,用于保证精
l = l0 + △l + a l0 (t-t0)
钢尺量距改正计算举例:
★某钢尺名义长度为30m,经检定实际长度30.004m, 检定时的温度为20°C,拉力为100N。若用此钢尺 丈量了一段距离,长度为28.254m,温度为29.5°C, 拉力为100N,两端点的高差为-1.42m,试计算两 点间的水平距离。 此尺的尺长方程式为: Lt=L0+ △L+ α(t℃ -t0℃ )L 0 倾斜改正公式为: △Lh=-h2/2L
(2)斜量法:当倾斜地面的坡度均匀时,可以沿着 斜坡丈量出AB的斜距L,测出地面倾斜角α,然 后计算AB的水平距离D:
D=L×cosα
如果未测倾角α ,而是测定了A、B两点间的高 差h,按直角三角形计算。
2. 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
二、钢尺量距的有关改正
1.尺段长度的计算 2.尺长方程式
1. 尺段长度的计算
4.计算:单测计算公式D = n L0 + △L0 n-整尺段数 L0-整尺长 △L0 -不足一整尺的余

1.平坦地区的距离丈量
5.精度:以相对误差表示,通常化为分子为1的分式
形式。 |往测 – 返测 | / 往返均值 = 1 / M。在
平坦地区要达到1/3000,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 应达到1/2000,在困难地区应达到1/1000。
脉冲法测距
由测距仪的发射系统发出光脉冲,同时测距仪内部开 始计量脉冲个数,经被测目标反射后,再由测距仪的 接收系统接收,这时测距仪内部光脉冲记数器计量脉 冲个数结束。测出往返时间间隔的光脉冲个数n。由 于每计量一个脉冲个数的时间间隔T是一定的,这样 往返时间t2D=nT。距离D=1/2ct2D=1/2c nT。
解题:
1、由题目知,在20°c时钢尺的尺长改正数为 △L= L′-L0 =30.004-30=0.004m 2、丈量时(温度29.5°c)钢尺的实际长度为: Lt=L0+ △L+ α(t℃ -t0℃ )L 0 =30+0.004+12.5×10-6×(29.5-20) ×30=30.008m
解题:

垂球
弹簧秤
温度计
钢尺
钢尺是钢制的带尺,一般宽10 ̴ 15mm,厚 0.4mm。 种类:长度有20m、30m及50m几种,卷放在圆 形盒内或金属架上(架式钢卷尺)。
由于尺的零点位置的不同,又有 端点尺和刻线尺 的区别。 端点尺是以尺的最外端作为尺的零点, 当从建筑物墙边开始丈量时使用很方便。 刻线尺 是以尺前端的一刻线作为尺的零点。
第三节 视距测量(光学测距)
一、概述 二、水平测距原理 三、倾斜测距原理
一、概述
利用光学仪器望远镜内的视距装置,根据光学和三 角形相似原理,用视距公式算得水平距离及高差的 一种方法。利用望远镜十字丝分化板上的上、下两 根视距丝a与b,配合视距尺和测得的竖直角α,求 出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视距测量分为精密视距测量(精度在1/2000以上) 和普通视距测量(精度在1/200~1/300)。只能 用于建立较低级的平面和高程控制。
度,测定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二、电磁波测距仪简介
1. 分类 2. 仪器结构
3. 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及功能 4. 测量误差的来源
1. 分类
按1km测距中误差分:Ⅰ级(5mm)、Ⅱ级(5mm—
10mm)和Ⅲ级(>10mm)。 1km测距中误差(即mD=A+B·D,D等于1KM时) A: 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以mm为单位;B:仪 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以mm/KM为单位; D:测距边长度,以KM为单位。A和B仪器厂家均给 出。
外调焦望远镜示意图
二、水平测距原理
计算公式: D = k l (内调焦望远镜) 式中:k=f/lnm=100:视距乘常数; l:尺间隔读数 c=f+p 视距加常数 (c值是0)
外调焦望远镜示意图
内调焦望远镜示意图
三、倾斜测距原理
D=kl
(三角高程测量)
D = S cos a = k l’ cosa l’ = l cos a D = k l cos2a hAB = D tg a + i - v
二、水平测距原理
观测步骤:(1)如上图,将仪器安置在测站点A上; (2)量取仪器高i(至毫米或厘米); (3)将视距尺竖直立于B点上; (4)将望远镜视线调至水平位置并瞄准视距尺上某一高 度,分别读取上、下视距丝读数M和N以及中丝读数v, 并将所有观测值记录下来;
二、水平测距原理
(5)读数M和N之差即上、下丝之差,称为视距间隔或尺间 隔,用l表示;
有钢尺量距、光电测距(电磁波测距)和光学测距(视距测 量)等。丈量方法按精度要求的不同而异。
α AL
第二节 钢尺量距
一、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二、钢尺量距的有关改正 三、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
一.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1. 量距的工具 2. 直线定线 3. 量距方法
1、 量距的工具
钢尺

标杆
要 工
测钎
如果将调制波的往程和返程摊平,则有如下图所示 的波形。
相位法测距
相位法测距就相当于用“光尺”代替钢尺量距, 而λ相当于“光尺”的长度。光电测距仪就是 用这根“光尺”去量测距离。待测距离等于N 个整尺段长再加上余长△N。
相位法测距 λ=ct t=f/1
相位式测距仪中,相位计只能测出相位差的尾数ΔN, 测不出整周期数N,因此对大于光尺的距离无法测定。 为了扩大测程,应选择较长的光尺, 若λ增大则电磁波
(6)设视距丝间距为lmn,p为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距离,f 为物镜焦距;
(7)D=p+f+d
d=l·f/lmn
(8)D=kl+c k=f/lnm c=p+f
(9)h=i-v
二、水平测距原理
计算公式: D = k l+c(外调焦望远镜) 式中:k=f/lnm=100:视距乘常数; l:尺间隔读 数 ;c=f+p:视距加常数 (c值一般在25-70cm)
1. 分类
按测程分:短程(<3km)、中程(3—15km)和 远程(>15km)。 按载波分:采用微波作为载波的称为微波测距 仪;采用光波作为裁波的称为光电测距仪。 光电测距仪所使用的光源有激光光源和红外 光源(普通光源已淘汰),采用红外线波段作 为载波的称为红外测距仪。
实测举例:
1)整尺段数为:3 (整尺长50m) 2)余长: 往测24.890m,返测24.840m 3)计算:D = nL0 + △L0 往测距离为:174.890m,返测为174.840m
平均为174.865m 4)相对误差为:
|往测 – 返测 | / 往返均值 = 1 / M |174.890-174.840|/174.865=1/3500
1.定线:前面已叙述过此项工作。 2.丈量:丈量时后司尺员持钢尺零点一端,前司尺员持
钢尺末端,通常用测钎标示尺段端点位置。丈量时 注意沿着定线方向,钢尺须拉紧直伸而无弯曲,尽量 用整尺段丈量,一般仅末一段用零尺段丈量。注意 记清楚整尺段数。
1.平坦地区的距离丈量
3.返测:为了防止丈量中发生错误及提高量距精度, 距离要往、返丈量。上述为往测,返测时要重 新进行定线,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作为丈 量结果。
第四节 电磁波测距(光电测距)
一、电磁波测距原理 二、电磁波测距仪简介 三、光电测距仪的使用 四、光电测距的注意事项 五、全站仪简介
一、电磁波测距原理
欲测定A、B两点间的距离D,安置仪器于A点, 安置反射棱镜于B点。仪器发射的光束由A至B, 经反射镜反射后又返回到仪器。设光速c为已 知,如果光束在待测距离D上往返传播的时间 t2D已知,则距离D可由下式求出:
Engineering Surveying
第三章 距离测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钢尺量距 第三节 视距测量(光学测距) 第四节 电磁波测距(光电测距)
第一节 概述
距离测量:指用工具在地面上量测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
如果测得的是倾斜距离,还必须改算为水平距离。
分 类:按照所用仪器、工具的不同, 测量距离的方法
所谓的光脉冲,就是其在所占的时间与空间上, 都极小的一束光。
相位法测距
在A点由测距仪的发射系统发出的调制光(光源通 过调制器后光强随高频信号变化),射向测线另一 端B点的反射镜,经反射镜反射后被接收器所接收, 然后由相位计将发射信号(参考信号)与接受信号 (测距信号)进行相位比较,并由显示器显示出调 制光在待测距离往、返传播所引起的相位移φ
1. 尺段长度的计算
精密量距中,每一尺段长需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 正及倾斜改正,求出改正后的尺段长度。计算各改 正数如下: (2)温度改正 设钢尺在检定时的温度为t0℃,丈量时的温度为t℃, 钢尺的线膨胀系数为α,则某尺段L 的温度改正为: △Lt=α(t℃-t0℃)L α一般取值为12.5×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