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煤概论教学内容

采煤概论教学内容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校是原煤炭工业部部属高校,在划归地方后,学校提出目标定位是: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校,特色强校”战略,“经过不懈努力,把学校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地矿学科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若干理学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成为省内一流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要的煤炭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和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学校内涵建设和学校声望的提高,学校生源情况越来越好,2006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20%以上。

《采煤概论》是体现我校矿业特色和优势的主要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位置,建立了采矿与其它非采矿专业的桥梁,尽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如何与采矿有机的结合,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建立起具有采矿特色的相关专业体系。

通过在相关专业开设《采煤概论》课程,使学生建立了矿井地质、矿山测量、矿山机械、矿山电工、矿业经济、矿山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矿山通信、计算机在煤矿中的应用等具有明确矿业特色的知识体系。

可见,通过开设《采煤概论》课程,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支持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采煤概论》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先修课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

(1)36学时教学安排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使非采矿专业的学生了解矿山基本知识,了解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掌握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悉矿井生产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煤方法及矿井通风与安全。

课程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采煤概论》课程具有地下井巷空间关系、矿井生产系统复杂且动态变化、涵盖的知识面广等特点。

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非采矿专业的学生理解并建立地下井巷复杂多变的时间、空间关系,理解矿井各主要生产系统的构成。

解决办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探索,形成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整套科学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1)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研究式、协作式学习等现代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改进教学内容,还专门制作并应用立体动画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建立空间关系和形成系统概念。

通过网络课件帮助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并通过网络互动答疑平台,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研究制作了大型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和各种采矿立体模型100多台(件),配备专门实验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模拟采矿模型组装过程,启发学生主动研究采矿理论与本专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通过模型动态演示、对照模型绘图、描述生产系统等,帮助学生强化对井巷空间关系及其对矿井生产系统的认识。

(3)配合课堂教学,拍摄了《采煤概论》系列电视录像片,供学生课外观看,并安排现场参观,增加对矿井及其生产系统的感性认识。

(4)注重采用工程实例教学,通过由面到点,由点及面的反复分析和研究,体现学生自身价值和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让矿山机械的学生首先了解采煤机及成套设备在采煤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状况和生产效率情况,分析影响开机率的原因,尝试在某个环节上改进和优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寻找答案,好的思路可以作为教研项目,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采煤概论》课程始终坚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讲授课程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参观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定时播放《采煤概论》录像片,欢迎学生观看,目的是让非采矿专业学生对煤矿生产过程建立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讲授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4~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为模型课(模型实验室全天开放),目的是通过三维采矿模型直观地了解矿井全貌、矿井各主要系统和空间关系,并通过模型作业,建立与各采矿工程图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识采矿图、画采矿图的基本技能。

有针对性地组织观看生产矿井电视录像片,目的是通过生产矿井录像片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矿井各生产系统的动态过程、设备运转过程、工艺过程及其与相关专业的紧密联系。

授课过程中适时安排矿井参观,目的是让学生实地感受现代化矿山(井)全貌,把所学的知识、概念与现实矿井联系起来,并搭建起采矿与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

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课程需要,部分内容直接在实验室讲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对采矿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多数学生找到了所学专业与采矿的结合点,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逐步形成了矿业特色。

学生由原来对煤矿的偏面了解而恐惧,到最终掌握煤矿知识后对煤炭事业产生热爱,愿意服务煤矿、建设煤矿的信念得到了培养。

据统计,开设《采煤概论》课程的非采矿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与煤矿有关的达到30%以上,非采矿专业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率明显提高,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研究式、协作式等现代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改进教学内容,还专门制作了立体动画课件和大型现代化矿井模拟生产系统和各种采矿立体模型100多台(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模拟采矿模型组装过程,启发学生主动研究和探讨采矿理论与本专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如有意识让矿山机械的同学首先了解采煤机在采煤工作面的实际工作状况和生产效率情况,分析影响开机率的原因,尝试改进和优化采煤机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寻找答案,好的思路可以作为教研项目,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

2)《采煤概论》课程内容具有空间概念多,涉及的知识点多,矿井生产系统复杂且动态变化等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矿井模型、动画、图片、录像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实例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下错综复杂的各种井巷的空间关系及在矿图中的表达方式。

具体的做法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且有机结合”为宗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部分内容直接放在实验室上,边讲解边观看教学模型,形象生动。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以某一矿井实际条件为例总结归纳,引出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包括各种渠道查阅资料)课后的习题外,主要要求学生做两个大的识图、绘图作业,即矿井开拓系统和矿井准备系统,借助采矿模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采煤概论》课程的基本知识,锻炼基本技能。

作业难易适中,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很浓。

利用课堂讨论和学生随机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专题讨论。

如探讨矿井生产能力、矿井储量、矿井服务年限的关系,鼓励个别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和专长,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在采煤概论教学组老师的指导下,由多专业学生组成科研小组,积极开发矿山虚拟现实漫游系统,进展顺利。

3)在考试方面采取的措施:
(1) 进一步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

考核内容覆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所有内容,包括教科书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有关材料,彻底改变考笔记的做法。

(2) 建立了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集体阅卷”等质量保证制度。

压缩记忆类试题的比例,增加了综合知识和部分超出大纲内容的考核;10%的试题内容超出大纲范围,以检测学生对采矿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将课程中自学部分的内容纳入到试题中,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4)实施效果显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与煤矿有关而非采矿专业的学生对煤炭建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为今后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使广大同学由最初对煤炭工业的不了解而出现的盲目恐惧,到最后的了解、尊重,有效的建立了各专业与采矿的桥梁,实现了质的变化与飞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