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2期2011年4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NAL IT I ES UNIVERSITY(soci a l sci ence)VOL 137 NO 12A pr 12011收稿日期:2010-11-25作者简介:李 琪(1952-),女,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亚问题、跨国民族、中国西北边疆与邻国关系。
孙 瑜(1981-),女,陕西礼泉人,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丝绸之路中亚路段巴克特里亚艺术中的佛教成分李 琪 孙 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巴克特里亚0是中亚古国之一;丝绸之路的西段、南段均在巴克特里亚王国境内,是古代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枢纽。
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中亚巴克特里亚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其中呈现出的佛教文化成分为我们展现出一道别具风格的风景线。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亚;巴克特利亚;艺术;佛教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27(2011)02-0001-04/巴克特里亚0(亦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亚古国之一,公元前3世纪中叶(前256)由希腊人狄奥多德创建,古代巴克特里亚包括兴都库什山麓、今阿富汗大部分地区和塔吉克斯坦的中南部,以及阿姆河中游的部分地区,以富庶著称。
国都巴克特拉(或称巴克尔),即今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的巴尔赫城¹。
巴克特里亚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至费尔干纳盆地,西到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城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东至克什米尔以及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边界,南到伊朗东南部和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的沿海地区。
/巴克特里亚0是古希腊人对这一地区的指称;在中国史籍中谓之/大夏0;而西方史学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
丝绸之路的西段、南段均在巴克特里亚王国境内,是古代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枢纽。
一、贵霜王朝征服之前的巴克特里亚艺术希腊人入侵巴克特里亚之前,这里曾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当地土著人为东伊朗族。
公元前329年春,亚历山大征服此地,并将这里作为其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
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始了东西方文化互为传播和彼此交融的过程,希腊文化传入东方,东方文化亦渗入希腊文化之中。
公元前3世纪,伴随着希腊移民的大批入居,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统治阶层几乎全为希腊血统。
他们不仅支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而且带来了希腊人的语言宗教和文化艺术,/使得整个巴克特里亚王国,都带有希腊精神0。
由于这种外来文化是被移植、发展于同样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亚腹地,不断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调的混合文化。
这种文化对中亚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甚深,对中亚周边各文明区有着程度不同的辐射。
艺术起源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
巴克特里亚艺术发源于希腊-巴克特里亚。
早在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之前,在巴克特里亚及其周边地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与崇拜。
故此,巴克特里亚艺术在形式上也与特定的宗教信仰与崇拜异质同构、互相渗透。
佛教传入巴克特里亚始于公元前3世纪。
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不仅在国内大力扶持佛教,立佛教为国教,把佛教传到古印度的毗邻国家,进而使佛教从恒河流域的一个地方性宗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且也为佛教艺术的兴起拉开了序幕。
据5善见律毗婆沙6等记载,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曾遣僧人至巴克特里亚布教,向这里的希腊人传播佛教信息。
在阿育王的积极推进下,佛教在巴克特里亚得以传播,佛教教法在巴克特里亚开始出现。
同时,印度商人与工匠不断向希腊1第37卷李琪孙瑜:丝绸之路中亚路段巴克特里亚艺术中的佛教成分-巴克特里亚迁移,不仅带来各种商品和技艺,也把佛教艺术传播到中亚地区。
希腊人向自印度传来的佛教开放,/这可从安提尔锡达国王的使臣赫利奥多鲁斯的石柱铭文上获得证明,此人成了毗湿奴的崇拜者,因此在贝斯那伽建造了伽鲁达石柱,上面刻着婆罗米文字的铭文,奉献给毗湿奴。
0[1]保护神毗湿奴是印度三大神之一。
公元前3)2世纪也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的希腊罗马化艺术的发展时期。
虽然这里仍然以巴克特里亚本土艺术与古希腊罗马化艺术相结合的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基础,但已不容置疑出现了本土艺术与古希腊罗马化艺术、印度佛教艺术传统有机融合的态势。
当时在中亚流行的巴克特利亚王国欧克拉提德斯王(约前171)前155在位)的钱币上,刻有/城市女神0迦毗沙的肖像。
其状为头戴塔形冠,与坐在王座上的具有希腊风格的宙斯天神的肖像颇为类似。
其左为大象,右饰是约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石窟佛院杰作支提º神殿的场景,体现出印度佛教与希腊艺术的交流共融。
二、贵霜-巴克特里亚时期佛教艺术的传播当强大的贵霜王国崛起之时,贵霜王丘就却及其子阎膏珍的统治疆域一直扩大到印度。
巴克特里亚是贵霜帝国四个主要的艺术区域之一,涵盖阿姆河(乌浒水)及其支流流域的吐火罗斯坦。
这片具有古老文化的土地虽然被武力征服,但是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却对那些征服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射。
5后汉书#西域传6记载:/初,月支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修密、双靡、贵霜、西顿、都密凡五部翕侯。
后百余岁,贵霜翕侯丘就去攻灭四翕候,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
0/故贵霜王朝实为大夏人所建0[2]。
贵霜帝国不仅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亦较大。
丘就却采取兼容并蓄的宗教宽容政策,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为贵霜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丘就却对佛教的大力赞助,许多佛教徒在巴克特里亚定居,佛教艺术流派也随之在巴克特里亚进驻并巩固下来。
佛教在巴克特里亚的广泛传播是在贵霜帝国的全盛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同时也是贵霜时代中亚希腊化艺术的鼎盛时段,希腊化的佛教是其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
因犍陀罗地处印度与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因而希腊文化影响较大。
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犍陀罗艺术通常被称作/希腊佛教艺术0。
犍陀罗佛教艺术形成后,对中亚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与之有关的佛教题材和艺术形象在贵霜时代的巴克特里亚艺术中已具有良好的基础。
在中亚铁尔梅兹、达里维尔津-捷佩、昆都士、迪里别尔津遗存中,佛陀和菩萨雕塑造型极为传统,其肖像标准是依犍陀罗艺术风格形成的。
犍陀罗的佛像艺术运用希腊写实主义的雕刻手法,第一次将佛祖形象奉现在了佛教信众面前,这是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的结晶。
在巴克特里亚北部发现了不少贵霜时代的遗存,均为大型佛教雕塑。
其中大多数都具有佛教雕塑策源地犍陀罗的传统形象。
在旧铁尔梅兹法亚兹-捷佩有一座佛雕像,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椭圆形的佛龛内端坐着在无花果树下沉思的佛陀,两旁各站着一个面朝佛陀祈祷的僧人,面部表情静穆,三位一体的形象组成一幅经典的构图。
佛教艺术的自由化是犍陀罗艺术的标志之一。
巴克特里亚的佛像雕塑师们在配置侍伴佛陀的天人、天上乐师、进献贡物者等人物序列时,表达了当地民族对佛教的膜拜,推动了犍陀罗艺术的发展。
犍陀罗的雕塑家们在创造佛像时没有局限于只是把希腊人的特点与长圆面孔、双眼深邃和由于佩带沉重的耳环而拉长下垂的耳垂等一些北印度居民所素有的独特之处结合在一起;而是把非希腊人的内容也补充进来,通过美好的外貌表现神之化身;内在气质高雅、贤明、仁慈以及佛将给人们带来伟大的真理。
[3]在巴克特里亚的一些神庙中出现了佛教神话学中的提婆达多(D evadatta)神¼、保护神和众僧的造像。
其中有一些神庙的提波达多的造像被赋予了巴克特里亚当地民族的特点。
[4]达里维尔津-捷佩遗存的公元1)2世纪佛教庙宇中的雕象表现了巴克特里亚王朝雕塑的衍变。
当地统治者、他们的妻妾及达官贵人的雕像都座落在大佛雕像的附近,已明显地肖像化,既有具体人物个性鲜明的肖像,又有典型化的理想人物雕像。
佛教万神殿的诸神及其象征往往是作为皇室贵族的庇护者而予以表现的。
在铁尔梅兹的卡拉-捷佩和法雅兹-捷佩佛教寺院中发现了佛陀、僧人以及穿着典型贵霜服饰的施主画像,表明其主题不仅取自宗教信仰,而且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马赫图尔(M axÄyp)的天(提婆)神庙出土的公元2世纪贵霜时期的雕塑,正面静态姿势的塑像占优势。
这些形象面貌表情娴静平淡,既无个性、年龄2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标志,也没有情感体现,具有超越时空、高于人类、近于偶像的特点。
这种风格是在贵霜时代传入中亚的,不仅符合道德标准和佛教教义倡导的无欲,而且表现了雕塑的新趋势,即肖像的着重点从个性化转向了形式化。
最为形式化而不具特色的是苏尔赫)科塔尔(Cypx)¼Àı+¶)出土的雕塑,描绘了皈依佛法、扶持佛法的贵霜王朝伟大君主迦腻色迦½(约公元78)144年在位)的形象,其头饰极为引人注目。
这一时期在巴克特里亚出现了纪念性的佛教建筑物窣堵波¾。
窣堵波饰以砌面,基座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是印度佛教建筑的传统。
在达里维尔津古城发现了公元1世纪的佛教圣所遗迹,中央是窣堵波的基础部分,北面的庙堂排列有一组塑像,由一座大的佛陀像和若干小的菩萨及和尚像组成。
巴克特里亚的工匠们在塑造佛陀、菩萨及其它佛教人物时,都严格地遵循印度佛教徒所创造的规范。
公元2)3世纪是巴克特里亚在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
这时佛教在贵霜王国统治的阿姆河流域已经牢牢立足。
随着佛教在巴克特里亚的传播,建筑上出现了各部分配合相称的格局,包括寺院浮屠、寺庙和附属的居室群(铁尔梅兹、艾尔塔姆、达里维尔津-捷佩、巴尔赫、苏尔赫-科塔尔、迪里别尔津)。
巴克特里亚建筑装饰中石质檐壁饰带的佛教选题极为引人注目。
阿伊尔塔姆出土的石质檐壁饰带(公元2世纪)上竖直排列的毛茛叶,同涡卷饰中乐伎相间配置,其形式上的某些地方显然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公元2)4世纪贵霜艺术逐步走向余晖。
但是这一阶段的崇拜性艺术在中亚古代艺术的发展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位于中亚贵霜时代铁尔梅兹中心的卡拉-捷佩半洞窟式庙宇的壁画残片中,可以看到与佛教传统规范的壁画形象并存的还有更为清新的艺术,其风格并没有完全束缚于佛教范式的樊篱之中,同时在传达人物神态的细致入微之处明晰地表现出熟谙的希腊艺术技巧。
三、巴克特里亚-吐火罗斯坦佛教艺术风格的演变巴克特里亚-吐火罗斯坦是对公元4)5世纪中亚古代若干历史文化区域¿之一的称谓。
这个区域涵盖现今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阿姆河沿岸地区南部,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一部分,以及阿富汗北部的古代历史文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