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枓:「栱、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
2.栱:铺作中自斗口內水平伸出的短方木,端部作卷杀处理
3.昂:斜置的方木,和华栱一样起传挑的作用」
4.方:「断面呈长方形的木枋子」「山墙」指在建筑的两侧,和纵轴线平行的墙。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

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于一般民宅。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
平棋:小方格的天花。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见向两侧逐渐升高。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侧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古镜:宫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式,明清时期—古镜;宋—覆盆
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
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P242
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

P282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P262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长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

叉柱造: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推进半柱径。

大木作:木构架建筑中,承重的木构件及由这些构件组成的木构架,总称为大木。

如柱、梁、枋、檩、斗拱等。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士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
瓦屋面、兽吻和斗拱。

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

大木小式: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面阔三间至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五架为限。

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

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
檐柱径为标准。

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P263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名居建筑。

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之外,再加一圈回廊(柱廊)。

P259
1.鸱尾: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

铺首:门扉上环形饰物,大多为兽首衔环之状。

卷杀: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2.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居建筑。

3.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4.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砌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羊驼峰之别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古镜:官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镜式」。

营造法式: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系著作,李诫编修。

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科的要求外,侧重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系,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其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分制,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七座陵邑
※城门和道路:
⏹每面三门,每门三个门洞,各城门三条道路,中间一条皇帝专用(弛道、御道、中
道)。

※总结:
⏹没有全面的规划,总体布局零乱,分区不明
⏹突破了战国时期的附郭建城,确立内城外郭的形制。

2.几类地方性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方城
⏹外郭方整,纵轴对称
⏹十字街或井字街
⏹衙署居中
干道交点建钟鼓楼
总体布局:
⏹突破附郭建城,为内城外郭,大宫中套小宫的形式。

⏹非规整对称形式,轮廓尚不规则。

⏹五座宫殿占据大部分,西北和东北角局促,地势低洼,设置“市”、“闾里”。

⏹南郊礼制建筑
⏹建章宫、上林苑、昆明湖
⏹3)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A。

中轴线布局
⏹B。

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突兀
⏹※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C。

主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近之感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溶于绿色之中。

⏹D。

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