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语文四年级下册试题课外阅读训练(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开心阅读蕉香满怀有个衣着朴素的老婆婆神情谦顺地站在检票口旁边。

等旅客都走光了,才将我拉到一边,怯怯地把用报纸包着的一些东西送给我,并颤抖地说:“小姐,这是我家自己种的山蕉,跟你们平常吃的香蕉不一样,给你吃吃看。

我特地从山上带来给你的,虽然外表不好看,但是真的很好吃,希望你不要嫌弃。

”她恭敬地抱着两串山蕉,请我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可是我跟她素昧平生,怎么好意思收?她将山蕉小心翼翼地摆在检票口边上,拉着我的手说:“小姐,你不记得我了?上个月我来这里找儿子,不小心把钱包弄丢了,而我儿子的电话号码在钱包里面。

我在候车室坐了几个小时,你请人去买面给我吃,还帮我买回家的火车票,你忘了啊?”我赶紧在脑海里搜寻,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小姐,我回家后,每天都想快点来跟你说谢谢,顺便还面钱给你。

”她越说,我的脸越红。

一碗面才几块钱,她却牢记在心,实在让我不好意思。

“多谢您,钱您收回去。

面我请,山蕉您请,好吗?祝您身体健康。

”她见我收下山蕉,开心地跟着儿子走了,我抱着山蕉进办公室,满怀的蕉香,让我不禁想: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1)老婆婆为什么要给检票小姐送山蕉呢?()A.因为老婆婆喜欢漂亮的检票小姐。

B.因为老婆婆想求助检票小姐。

C.因为“我”曾给过老婆婆无微不至的帮助,老婆婆专程来对“我”表示感激。

(2)“我”对老婆婆没有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短文中的“我”和老婆婆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________。

老婆婆:________。

(4)找出短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解析:(1)C(2)在检票口工作,遇到的人、类似的事情太多(3)热情、不图回报。

;知恩图报、朴实、善良。

(4)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解答此题一要联系短的内容,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做到语意连贯,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第6自然段),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C(2)在检票口工作,遇到的人、类似的事情太多(3)热情、不图回报。

知恩图报、朴实、善良。

(4)如果人世间的真善美都能够借一碗面、两串山蕉慢慢舒展开来,多么美好啊!【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间荷塘①家乡的村口,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

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

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_______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③盛夏之际,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

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鼓掌欢迎我呢。

A.最引人注目的是雨打荷叶时,荷叶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④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

那一_______迎风摇曳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_______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_______动人!更为诱人的是在那_______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

B.当阵阵微风吹来,荷叶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⑤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_______的银光。

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

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令人如醉如痴……(1)请将下列叠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楚楚盈盈闪闪朵朵团团枝枝(2)小时候,“我们”在荷塘边玩耍,除了折纸船,“我们”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三个字概括)等,体现了“我们”童年生活的________(填成语)。

(3)句子A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

B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珍珠玛瑙。

(4)请依次给短文第③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5)第⑤段“恰在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仅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吗?如果不是,你认为还有什么?解析:(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3)拟人;玉盘;雨水(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叠词的运用。

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句子A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是拟人。

B处把荷叶比作玉盘,把雨水比作珍珠玛瑙,是比喻。

(4)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

示例:不是。

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短文,回答问有题。

诗中的“秋”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

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

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

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哦,这首诗我懂得。

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

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

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

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2)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A.万户月下演奏B.儿童调皮捣蛋C.特殊材质衣服D.用棒子打衣服(3)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4)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6)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7)“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解析:(1)B(2)D(3)A(4)D(5)D(6)不恰当。

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7)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由第1自然段“不过,……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可知。

(2)由第②段中“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可知。

(3)由“哦,……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可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