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课文详细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解读余家贫,耕植①不足以自给②。

(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

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

②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给,jǐ,供给,供应。

)幼稚①盈室②,瓶③无储粟④,生生⑤所资⑥,未见其术⑦。

(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

幼稚:小孩。

稚,zhì,幼小。

②盈室:满屋。

③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

④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

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

⑥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

资,凭借。

⑦术:途径,方法。

这里指谋生的手段。

)亲故①多劝余为长吏②,脱然③有怀④,求之靡途⑤。

(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官职又没有门路。

①亲故,亲戚朋友。

②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

”这里泛指做官。

长,zhǎnɡ。

③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④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

⑤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

靡,mǐ,无,没有。

)会①有四方之事,诸侯②以惠爱为德,家叔③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

(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

①会:遇,适逢。

②诸侯:指州郡长官。

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

④见:表被动的句式。

邑,城。

按:对这个句子各家注释不一,教材注:四方之事,指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刘敬宣欲辞去建威将军和江州刺史,遣陶渊明去朝廷向刘裕递《求解职表》。

本书编者认为此说欠妥。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

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

这个句子当是对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专指某一具体事件。

)[以上交代自己出仕的原因。

这段文字,陶渊明字面上讲出仕是因为家贫,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他有难言之隐。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但仕途并不顺利。

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桓玄窥伺着东晋政权阴谋篡位,渊明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

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渊明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不久,便对刘裕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杀殷仲文,觊觎晋室的行为不满,于是又辞职隐居。

义熙元年转入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去职。

从上述经历看出,陶渊明仕途不顺,每次出仕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不得重用,宏大志向无从施展。

他内心的这些苦衷都浓缩在“四方之事……见用于小邑”这个句子里。

]于时风波未静①,心惮②远役③,彭泽④去⑤家⑥百里,公田⑦之利⑧,足以为酒⑨。

(当时战乱未息,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饮用。

①风波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

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

②惮:dàn,害怕。

③远役:指到远处做官。

④彭泽:县名。

在今江西湖口东。

⑤去:距,距离。

⑥家:陶渊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⑦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

⑧利:收益。

⑨足以为酒: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秫,shú,黏高粱。

秔,jīng,同“粳”。

)故便求之①。

(所以我才请求做了彭泽县令。

①之:指彭泽县令。

)[这里说明他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的原因。

]及①少日②,眷然③有归欤④之情。

(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①及:到,指到任。

②少日:不久。

③眷然:眷恋思念的样子。

④欤:语助词,无意义。

)何则?质性自然①,非矫励②所得。

(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得来的。

①质性自然:本性真率。

②矫励,违背本心,勉强做事,这里引申为“做作”。

)饥冻虽切①,违己②交病③。

(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

①切:切迫、急迫。

②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

③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

病,忧苦。

)尝从人事①,皆口腹自役②。

(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

①人事:指出仕为官。

②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情。

役,役使,驱使。

)于是怅然①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②。

(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

①怅然:失意的样子。

②平生之志:指过不为官场所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犹望一稔①,当敛裳②宵逝③。

(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

①一稔:庄稼收获一次,即一年。

稔,rěn,谷物成熟。

②敛裳:指收拾行装。

敛,liǎn,聚集。

③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

)寻①程氏妹②丧于武昌③,情在④骏奔⑤,自免去职。

(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

①寻:不久。

②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

见《祭程氏妹文》。

③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④情在:按照情理应当。

⑤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

)仲秋①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

①仲秋:古人将每个季度三个月依次称孟、仲、季。

仲秋,指农历八月。

)【这里交代辞官归隐的两点理由: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思想斗争,因为毕竟“饥冻虽切”,但这样“违已交病”,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比挨冻受饿更加难以忍受。

二、“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催化剂。

自己本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官场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因事顺心,命篇①曰《归去来兮》。

(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归去来兮》。

①命篇:给文章命题。

)乙巳岁①十一月也。

(时乙巳年十一月。

①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

)[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

从文中看出,作者先写辞,后写序。

]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时间和原因。

序和辞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谋篇之法,迥然不同。

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

辞则是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以虚拟之笔出之。

归去来兮①,田园将芜②胡不归③?(归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①来兮:助词。

②芜:田地荒废。

③胡不归:为何不归去。

《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

)[开篇一声长啸,直抒胸臆,惊天动地,劈空而来,这是作者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作出的果敢决断。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

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

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回归。

在结构上,此句有振起全篇的作用,清林云铭云:“篇首‘田园’二字是通篇纲领”,“‘涉园’一段,了却园事,而园不就芜矣”,“‘西畴’一段,了却田事,而田不就芜矣”。

《归去来兮辞》行文之法,正以“归园田”三字为中心,将“归去”之事“历历”想来,一一写出。

]既自以心为形役①,奚②惆怅③而独悲?(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心神为外物役使,为什么现在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怅然若失而独自悲伤?①心为形役:心志为外物所役使。

役,役使、左右。

②奚:为何。

③惆怅:感伤失意的样子。

)[长啸之后,作者回过头来描写作出这个人生重大决断时所走过的心理历程。

心为形役,是对出仕原因的概括,照应了“序”中所说“口腹自役”,即出仕不是出于作者本心,而是为生活所迫。

“惆怅独悲”描写了作者辞官时的心情。

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本心,照理说,辞官应该欢欣鼓舞,但真的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感到失意而独自悲伤。

对这种矛盾的心态,作者自己也感到奇怪,禁不住向心灵拷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出现这种矛盾心态的原因是,作者出仕的本心并不只是为了“口腹之役”,而是为了济天下苍生酬报国救民。

但因不甘被黑暗的现实、污浊的社会所左右,不得不违背本心辞官归田。

实际上辞官也是“心为形役”,不得已而为之,怎么不会“惆怅而独悲”?那么作者怎样解脱这种困惑呢?]悟已往之不谏①,知来者之可追②。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

①谏:止,犹救正、挽救。

②追:补救。

此二句语出《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作者引用这句话也暗含有“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

殆,危险。

)实迷途其未远①,觉今是而昨非②。

(误入了迷路好在走得还不太远,觉悟到今天辞官才是正确,昨日出仕大错特错。

①迷途其未远:化用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迷途,指出仕做官。

②今是而昨非:以今之退隐为是,以昨之出仕为非。

)[这四个句子是作者从“心为形役”中自我解脱之辞。

前一句引自《论语》,后一句出自《离骚》,作者对先哲圣贤的教导一“悟”、一“觉”,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于是从出仕与归隐的“惆怅而独悲”中解脱出来,毅然选择了归隐。

]舟遥遥①以轻飏②,风飘飘而吹衣。

(归舟在水上轻快漂荡,寒风飘飘吹拂衣裳。

①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

②轻飏:轻疾,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飏,yáng,飞扬,飘扬。

)[这两句似写景实写情,船行顺风,轻快如飞,心情愉快亦尽在其中,见得弃官如释重负。

]问征夫①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

(向行人打听前程还有多远,遗憾天未亮晨光暗昧朦胧。

①征夫:远行之人。

②熹微:天色微明。

熹,xī,放光明。

)[这是作者想象他的归程。

问路行人,可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

“恨晨光之熹微”,怨时间过得太慢,天色亮得太迟,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

阅读本文要注意的是,《辞》写于作者辞官之前,因此有关归途、归居、归耕的描写均系想象之词。

周振甫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

”钱钟书先生认可为周先生的说法,也认为本文自“舟遙遙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況,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