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对策——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xxx(旅游管理学号:xxxxxxx)【摘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着种种矛盾,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论述了鄱阳湖候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鄱阳湖候鸟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1 研究地概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上饶、宜春以及吉安等共38个县( 市、区)。
包括全部湖体在内,面积达到了 5. 12 万平方公里,含有极其丰富的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保护是开发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了,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开发;合理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发展性质的保护,而过度开发则是对文化的破坏和摧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持“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
以湖区的候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促进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
2 保护主体在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对策之前,我们必须解决保护主体的问题,即确定保护主体是谁,他们各自担任的角色是什么。
这里我们将主体分为四类:政府、景区、广大民众、社会组织。
他们分别扮演者指导者、管理者、主力军、促进者的角色。
2.1 指导者——政府政府作为生态旅游保护的指导者,其主要任务是包括四个方面:2.1.1 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规健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规,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提高依法规制的合法性、科学性与严肃性。
地方人大与政府应该制定补充性的法规,保护本地特有的高品位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的制定要具有可行性。
2.1.2 严格行使“审批权”严格行使旅游资源规制中的“审批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景点被租赁,出现了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无论所有权与经营权如何分配,对旅游资源的处置权的“所有”将最终决定对旅游资源“使用”[]1。
这种“审批”实际上意味着政府才拥有最后的“处置权”。
这是政府依法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2.1.3 实行全民监督管理全民监督管理包括对政府规制行为的监督。
政府规制是利益相关体系制衡的主导力量,而由于政府经济人现象的存在和旅游资源保护的巨大正外部性[]2,这种规制就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不仅应当接受党委、人大、政协等党政体系的监督,还应当接受民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
2.2 管理者——景区景区作为生态旅游保护的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本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高强度开发旅游资源,如建设索道、宾馆、别墅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降低旅游资源保护投入,以减少经营成本。
但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最大化,势必走向失败。
旅游景区应该着眼于未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自己的品牌。
2.3 主力军——广大民众广大民众包括旅游地居民,旅游者。
他们在人数上占了大多数,他们对旅游地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对旅游地保护如果只是局限在上层的政府部门或社会有识之士,而得不到下层的、它的原生土壤上的文化创造者或主人公的支持,要想实现民族文化保护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
只有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保护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生态景区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作好相关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2.4 促进者——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相关社会组织,他们与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等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代表着知识的先知、社会的公益,声势浩大,具有干预媒体舆论与政党选情的能量,成为公民社会里民众集体表达环境保护意愿的重要组织。
在我国,虽然社会组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但环境保护组织已经开始对旅游开发提供专业性的保护评价,旅游行业组织也在为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3 鄱阳湖候鸟保护对策3.1加大执法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把生态旅游区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资源、旅游、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等保护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偷猎、毒杀、贩卖珍稀鸟类,取缔“定置网”、“电毒鱼”、“斩秋湖”等非法捕捞行为。
3.2 扩大候鸟保护区范围扩大候鸟保护区范围,目前保护区仅局限于鄱阳湖西北部很小的范围,广大湖区缺乏有效的保护,因此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珍禽候鸟新的安全栖息地,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
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持良好,候鸟众多,可作为首批扩大对象。
3.3 加强功能区分根据保护区自然条件和发展目标,可划分为以下五个旅游功能区:第一:候鸟观赏区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和活动区,观鸟活动必须坚持适度、科学、有序为原则,绝不能出现因观鸟而影响候鸟栖息的现象。
第二:科学考察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完整,宜对其封闭,除专业科学考察人员外,不对游人开放,以使湿地休养生息,增强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保护。
第三:湖区摄影区,壮观的候鸟群,碧绿如茵的草地,四时变幻的气象,还有茫茫沙海,古镇帆影,“渔舟唱晚”,构成了一幅人鸟和谐,气象万千的自然美景,是摄影的绝好去处。
第四:水上民俗风情活动区,以赣江和修水交汇处的水上村庄为中心组成。
鄱阳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礼俗禁忌、服饰饮食、节庆活动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五:古镇观光区,吴城古镇位于保护区中心,是保护区最大的集镇和行政中心,古有“卸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吴城”之说,至今古镇风貌犹存,古街遗风依旧,还有众多文物遗址和民间传说。
4 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对策4.1 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基本形成了十大类别完整、四级名录齐备、资源覆盖面广、优势项目集中、各级非遗保护单位完善的非物质文化圈,截止到2011年6月,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8大类20项( 见表1)[]3。
表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项目名称品类申报地区项目名称品类申报地区A1九江山歌音乐九江市九江县A11瑞昌竹编技艺九江市瑞昌市A2丰城岳家狮舞蹈宜春市丰城市A12湖口草龙技艺九江市湖口县A3赣剧戏剧省赣剧研究中心A13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市A4西河戏戏剧九江市星子县A14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技艺省文物保护中心A5青阳腔戏剧九江市湖口县A15金星砚制作技艺技艺九江市星子县A6抚州采茶戏戏剧抚州市临川区A16樟树中药材炮制医药宜春市樟树市A7高安采茶戏戏剧高安市A17西山万寿宫庙会民俗南昌市新建县A8武宁打鼓歌曲艺九江市武宁县A18上板关公灯民俗南昌市湾里区A9南昌瓷板画美术南昌市A19樟树药俗民俗宜春市樟树市A10瑞昌剪纸美术九江市瑞昌市A20圈丰花灯民俗九江市修水县从数量上看,获批国家级、省级的“非遗”项目资源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三市。
其中九江市辖最多,南昌市次之。
宜春地区是非遗资源的集中地,所辖区只有3个县、市、区,但获批总数却多达23个,居总数第三(见表2)[]4。
从质量上看,国家级项目占比较高(46. 9%),省级有138 项(37. 4%)、市级 149 项(38. 8%)、县级 291 项 (36. 4%) 。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社会价值高。
表2: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分布统计表4.2 开发与保护的对策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模式的多样化、文化产品深度开发和传承文化的理念。
4.2.1 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多样化包括1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博物馆模式主要介绍鄱阳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让游客增加对其价值的了解。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区的公园。
它具有普通公园的性质,如公共性、大众性、开放性、休闲性等。
但文化性、特色性才是其真正意义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模式拓展了市民休闲功能,实现了保护、展示、社会、环境、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开放式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中,要合理进行空间划分和功能分区。
突出公园文化的核心地位。
3 创意产业模式创意产业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运用创意产业模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使旅游者实现深度体验。
它的核心就是运用新创意,来深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
例如,开发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公园,主要推出高参与性、高体验性的旅游产品。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参与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是和主题公园相结合,是主题公园的主要地区所辖县、市、区数量国家级 江西省级 合计九江市 12 9 33 42 南昌市 9 3 36 39 宜春市 3 3 20 23 景德镇市 4 2 13 15 上饶市 3 1 11 12 鹰潭市 3 0 6 6 抚州市 2 1 5 6 吉安市 1 1 5 6 新余市 1 0 3 3 总计 38 20 132 152的项目之一,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例如让游客亲身体验傩舞的表演,傩面具的制作等4.2.2 文化产品深度开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设计要基于鄱阳湖区特色,发掘高质量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一些大规模、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如九江山歌节,突出旅游的参与功能,可为游客游览增添情趣。
弘扬传统性文化,深入挖掘和整理鄱阳湖区传统风俗民情,展示博大精深的鄱阳湖区文化。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发掘和巩固一批内涵丰富、富有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纪念性、工艺性和收藏性,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垄断性的精品。
4.2.3 传承文化传承是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它保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文化的传承主要包括物质的传承、行为的传承和精神的传承三种方式。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承载物,保持其原真性,例如,保护古老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傩面具。
其次,组织专家挖掘、整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鼓励老艺人向艺术专业学生传授技艺,大力培养后继人才。
在高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应方向研究机构。
将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纳入艺术类专业培养计划,在高校中广泛普及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