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_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Urban planning,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黄亚平P HUANG Yaping=摘要>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近现代城市规划中蕴涵的社会思想,分析了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并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城市规划=Abstract>On the meaning of social develop ment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social thoughts in neoteric&modern urban planning,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points the 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 influencing b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Finally,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ir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con trol and reform which benefiting the arriv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Keyw ords>Social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 ment goals;Urba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社会发展及社会发展目标1.1社会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社会0是指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且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0[1]。

所谓/发展0则是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性质的哲学概念[2],是指事物由小至大,由简单至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社会发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涵盖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狭义的社会发展,仅指与经济发展相并列的社会发展层次,它主要关注于人类关系的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社会发展,它涵盖了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等领域。

社会发展的涵义在于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康乐、进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即取得社会的文明进步,尤其是社会生存环境、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的改变与进步。

1.2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是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泛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与建设的目的指向。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5发展的目标6一文中,从目标层面将欠发达国家的/发展0概括为五个方面:经济增长、公平、稳定、民主和自由[3]。

同时通过对欠发达国家二战后发展的历史性考察,认为各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0,和谐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亨廷顿的观点明显带有悲观性及对西方社会价值倾向的侧重。

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目标具有时代性)))它随着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而变化;共容性)))它反映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差异性)))它反映不同社会背景下目标内涵的差异等特征。

根据世界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价值取向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1)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2)减少贫困差距;(3)促进就业;(4)社会稳定及社会安全;(5)良好的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6)良好的生活质量;(7)人口控制及人口素质的提高;(8)多样选择与自由;(9)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10)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十大目标中,其中前9项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第10项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05)02-0012-05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动关系,一项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其他目标的达成。

另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目标的内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当代社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及正义,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已成为共同趋势。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福利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值得说明的是,在广泛的社会发展目标中,有的与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有的则与其息息相关。

2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发展思想19世纪的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导致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00余年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始终是近现代规划思想演变的主线之一。

2.1理性的综合规划与社会改良(1880.s-1950.s)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世界一直由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所主导,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

市场力的主导一方面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环境卫生危机、城市拥挤、住房短缺与城市平民窟、城市政府的腐败、城市犯罪率上升、居民失业及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等城市社会问题。

19世纪末乌托邦式的规划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改良的目的提出的。

20世纪前50年城市规划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空间决定论,试图通过城市物质环境建设来改良社会。

这一后来被称之为理性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urban planning)模式占主导的时期[4],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已蕴涵着社会改良、人文关怀、平民主义、城乡协调与融合等社会思想。

2.2多元规划模式与社会改革(1960.s-1980.s)1960年代后,西方社会自二战后普遍推行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社会政策的影响凸现[5],再加上1960年代广泛的社会运动(反种族歧视、民权运动、性解放等)的影响,西方城市学界开始关注城市的社会性一面。

P#Geddes曾研究城市规划与社会、文化和环境变革之间的关系[6];H#Gans(1968)研究了规划在调解不同利益时的工具作用[7];J#Friedmann (1983,1987)曾归纳不同的规划范型在公共领域之角色,其特色是重视规划之社会引导(social guidance)的作用[8]。

其它如P#Davidoff(1965)的/辩护式规划0(advocac y planning),J#De wey及P#Rorty (1980)的实用主义理论(pra gmatism),J#Friedmann (1987)的/激进规划0(radical planning)等,这些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倡导的中心思想是:在城市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分配中,通过对城市管理权力的监督来实现对社会公正的追求[9]。

多元规划模式中蕴涵的社会思想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平等及社会公正,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权利,规划师价值取向及社会职责等,其核心思想是对社会平等及社会公正的追求。

2.3合作性规划与社会协作(1980.s-1990.s)1980年代后,西方政治气候右转,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思潮[10],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上大力推行私有化,减少国家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来向社会服务,而由私人企业从政府手中承包公共服务,倡导减税及削减国家社会福利。

新自由主义城市政策的中心则是减少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如减少对公共住房建设的补贴,转为强调增加/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0(Ranney,2003)。

1980年代后,由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市场力增强,政府力、社会力减弱,城市规划作用的下降使其转而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合作型动态规划。

1989年John Forester首先提出了/联络性规划0 (communication planning)理论[11],此后,美英著名学者John Friedmann,Judith E#Innes,Pasty Healey等人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Healey于1997年提出/合作性规划0(collaborative planning)理论[12],逐步建立起合作性规划的基本框架。

联络性规划及合作性规划中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合作协调、利益均衡。

即强调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之间的合作,取得不同社会组织、利益集团与市民之间的利益均衡,努力减少社会不平等,实现公平的正义。

其实现途径是提倡广泛的社会参与,并使之制度化。

1980年代末期以来城市规划中社会思想的嬗变,即从对绝对公正的追求转向寻求社会合作、妥协和均衡,一方面是大的社会背景变化之下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1990年代以来西方市民社会的日益成熟,追求多方共赢共识的达成。

3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与城市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的基本理念就是社会和空间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交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吴启焰,2000)[13],并非一方面是/社会因0,另一方面是/空间果0。

空间与社会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关系,对于揭示像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这样的空间实践(spatial praxis)在建构城市社会中的实际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1城市空间环境规划与建设会影响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早在1925年,芝加哥古典人文生态学派的主将R#Park在其名著/The City0中就指出,研究城市的物质环境必须根植于对城市的社会分析。

城市规划的基点是物质性规划,物质性规划主要涉及土地使用、空间与环境问题,物质性规划具有的社会影响,也主要是以城市空间组织为载体来实现的。

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关注的城市社会实体权力的分配也不能脱离空间与环境的质和量的分配。

从国内外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看,各时期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对当时的城市社会发展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5雅典宪章6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建设模式导致城市生机及多样性的普遍缺失;西方战后卫星城、新城建设在营造一个平衡、充满机会和选择自由的社会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西方城市郊区化运动及区划制度造成的社会空间分异与隔离的加剧;城市更新中对旧区邻里和社会网络的破坏,以及更新过程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办社会,单位圈大院的建设方式在塑造多元融合的社会及多样性城市生活方面的不足。

诸如此类,都昭示着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

3.2合理的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是塑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前提城市政府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及公共利益,对城市空间环境建设进行干预,其政策目标包括保证城市基本的物质资源,尤其是公共服务的供给、社会安全与社会公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