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四、论述题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并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①婴儿期(O~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②儿童期(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

③学龄初期(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④学龄期(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⑦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

⑧成年晚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与绝望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对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评价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还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考试大 2010/1/1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3.简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特征如下∶(1)感知运动阶段(O~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

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简述性格差异的表现及其教育含义。

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性格。

性格差异的表现及教育含义分别如下∶(1)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①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是指∶第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在这几个方面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这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第四,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考试大 2010/1/1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三、简答题1.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但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不涉及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也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时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意识。

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湖北省2009年3月湖北中学教师考试心理学真题一. 选择题1.主张学生的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学派是( A )A.人本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认知学派2.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公式原理时,总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去把握所学的内容,这属于( D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恒常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整体性A.问题表征B.迁移C.定势D.原型启发8.某人智力年龄是8岁,实际年龄是10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 A )A.80B.90C.100D.1259.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校对时,很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但校对他人文章时,却很容易发现,这是由于( D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觉整体性 D.定势二.名词解释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17.关键期: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18.从众: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

19.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三.简答题 20.简述实验法的主要内容答: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得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得影响。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21.简述奥苏泊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答: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和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22.简述耶基斯——多的森原理答: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由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3.简述影响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答:有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决定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限。

车别感觉性和差别感受限的含义及其关系: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类型:运动知觉的种类,错觉的含义:记忆的含义: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的种类: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增进记忆的方法: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类型:概念的形成与掌握:问题解决过程:影响解决问题因素无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