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C.可控的内部归因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3.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 )A.领会B.实践C.知识经验D.技能4.成人用“如果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来了”的话来教育孩子,这是利用儿童的恐惧()A.本能B.怕生C.预测D.经验5.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于采用的记忆方式是()A.理解B.机械C.内隐D.无意6.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A.命题B.命题网络C.图式D.产生式7.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8.体现了纵向迁移的具体实例是()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B.“角”的概念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叫()A.品德B.道德C.个性D.人格10.品德心理结构中最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1.采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斯陶布C.章志光D.柯尔伯格12.一般而言,个体把学习成败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任务难度D.运气好坏13.为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A.权威者B.告状者C.指导者D.协商者14.一个人处理日常生活及其在环境中求生存的能力称作()A.适应性能力B.社会能力C.人际能力D.一般能力15.教—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16.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大领域A.知、情、意B.认知、情感、动作C.知、情、个性D.知、情、人格17.后来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特殊迁移D.非特殊迁移18.当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用途,这种现象叫()A.反应定势B.功能固着C.动力定型D.习惯19.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发展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认然认为它可能存在,该阶段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0.对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表达正确的是()A.课堂管理影响了教学B.教学影响了课堂管理C.两者相互发生了影响D.两者基本上不发生作用答案:1-5 ACBAA 6-10 DABAB 11-15 DADBA 16-20 BBBAC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A.二次世界大战以后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末D.1903年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3.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A.共同要素说B.概括原理说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
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
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A.言语信息B.态度C.动作技能D.智慧技能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发现学习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A.单维思维B.思维的不可逆性C.思维的可逆性D.自我中心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答案:1-5:DCCBD 6-10:ABCBA1.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2.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
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
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__________的学习。
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__________。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4.在学习较复杂的内容时,动机水平为__________时最有利于学习。
A.较低B.中等C.较高D.以上都不对5.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
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__________。
A.正强化B.负强化C.呈现性惩罚D.取消性惩罚6.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__________。
A.动机说B.痕迹衰退说C.提取失败说D.干扰说7.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这个学生所作的是__________A.稳定的内部归因B.稳定的外部归因C.可控的内部归因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不可控的外部归因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__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9.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__________A.相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10.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__________A.布鲁纳B.奥苏贝尔C.斯金纳D.加涅答案:1-5:ADAAB 6-10:DCAAA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A.所有权B.领导权C.优先权D.控制权2.《理想国》一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D.卢梭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开始的是( )A.《民本主义与教育》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4.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学科课程标准D.教学计划5.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物质生活水平B.文化发展水平C.教育发展水平D.生产力水平6.1960年12月,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美国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
这位经济学家是( )A.斯蒂格力茨B.布坎南C.舒尔茨D.科斯7.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过,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具有( )B.渗透性C.特殊性D.不可替代性8.少年期在人生的过程中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 ) A.追求独立倾向期B.自我意识觉醒期C.似懂非懂期D.心理断乳期9.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这就是( )A.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的1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根本途径B.唯一方法C.主要方法D.最佳途径11.“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个规定出自(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2.对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首先是确认他们是( )A.学生B.国家公民C。
受教育者D.独立的社会个体13.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学生最主要的权利进行了规定。
这个最主要的权利是( ) A.身心健康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身尊严权14.“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管理上常常表现为( )A.以课堂为中心B.以教师为中心C.以学生为中心D.以书本为中心1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A.夸美纽斯B.洛克C.斯宾塞D.朱熹16.通常我们所说的教材就是( )A.教学活动的材料B.教科书C.参考书D.讲义17.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智力的核心是( )A.注意力B.想象力C.记忆力D.思维力18.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A.爱国主义教育B.政治教育C.劳动教育D.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19.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这主要是学生有了(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0.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师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
我们把这种德育的方法叫做( )A.陶冶法B.感化法C.说服法D.榜样法1.B 2.C 3.C 4.C 5.D 6.C 7.C 8.D 9.A10.B 11.A 12.B 13.C 14.B 15.C 16.A 17.D 18.B 19.A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