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道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以庄子为例说明之)儒家: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诸儒说明之)佛家: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以慧能说明之)魏晋玄学一、魏晋玄学之有无之辨总结:1、王弼贵无、以无为本p1562、裴頠崇有论p1623、郭象以自生、独化论有无p167二、魏晋玄学之言意之辨总结:1、王弼得意忘象p1582、欧阳建言尽意论p164三、魏晋玄学之名教自然之辨总结:1、王弼名教本于无为p1552、郭象名教即是自然p1753、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四、魏晋玄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不急,问问王老师再说。

隋唐佛学一、僧肇1、不真空论p1832、物不迁论p1853、般若无知论p188二、华严宗1、四法界说p2232、理事无碍、事事无碍p224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p2254、法界缘起三、慧能1、顿悟成佛说p227(始于道生)2、本性即佛、一阐提人皆得成佛p2283、无念为宗p2294、慧能偈与神秀偈比较p228四、韩愈道统说,仁、义、道、德新解p233(李贽对道统说的批判p355)五、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的学说总结:1、天人合一:儒道是三家2、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p95/963、董仲舒天人感应p123(王充对天人感应的批判p144)4、刘禹锡天人交相胜p242宋明理学一、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诚”的学说总结:1、《易传》的诚:至诚如神2、《中庸》的诚:诚者天之道也3、周敦颐的诚p2654、王夫之的诚p374二、周敦颐1、太极动静说p2642、诚说p2653、主静立人极三、二程1、天理论p2662、人性论(二程人性论比较)p2703、格物说p2694、知行观p2705、大程识仁定性说(注意:《识仁篇》《定性书》)四、张载1、气一元论、太虚即气p2732、一物两体p2773、民胞物与(注意:《西铭》)p2814、变化气质p280(颜元的批判p386)五、朱熹1、理一元论:理气关系、理一分殊p283-2882、格物穷理p2883、人心道心p2944、朱熹p285罗钦顺p332理一分殊比较(罗钦顺的心性论p333)六、陆九渊1、心即理、本心p297/2982、易简工夫p2993、宇宙即是吾心p2994、六经注我p299七、朱陆之争p3011、鹅湖之会:陆,尊德性/朱,道问学2、陆,心即理/朱,性即理3、无极太极之辨八、朱陈之争p3041、理气关系之辨2、道德功利之辨3、王霸之辩九、总结1、宋儒工夫论比较、总结:A、周敦颐主静p265B、大程诚敬,小程主敬p271C、朱熹居敬穷理p292D、陆九渊易简工夫、剥落工夫p2992、人心道心说:由二程至朱熹p2943、理欲之辨:A、存天理,去人欲:二程p271、朱熹p293/295、陆九渊p299、王阳明p329B、反对派:王夫之理欲论p380、戴震理存于欲p3994、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始于张载p280至二程p270至朱熹p294。

(王廷相的批判p344,颜元的批判p386)5、认识论:德性所知,见闻之知。

始于张载p279至二程p270至朱熹。

6、知行观:二程269/270、朱熹p291、王阳明p326、王廷相p343、王夫之p379、孙中山p4967、格物说:二程p269、朱熹p288、王阳明p326、王艮(淮南格物说)p347、颜元p389十、王阳明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p3242、致良知p3263、知行合一p327十一、王廷相1、理气说p3382、认识论p342十二、王艮(泰州学派)1、格物说:淮南格物p3472、良知说:复初说p3473、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p346-350A、王艮B、王襞C、王栋D、韩贞十三、李贽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p3522、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p3543、童心说p355十四、方以智1、质测与通几p3572、辩证思想p362十五、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p370十六、王夫之(重点)1、气者理之依(天下惟器)p373(理气观)2、日新之化(辩证思想)p3753、能必副其所p377,知以行为功p379(认识论)4、性日生日成p380(人性论)5、理势合一p382(历史观)十七、颜元1、理气融为一片p385(理气观)2、颜元对程朱陆王的批判p385-3893、习行格物p389十八、戴震1、气化即道p3952、血气心知p3973、理存于欲p399十九、明代的气本论思想1、罗钦顺理只是气之理p3312、王廷相理在气中p3383、黄宗羲气外无理p3704、王夫之气者理之依p373二十、中国哲学史中的神道设教思想(在网上搜了一点以作参考)神道设教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

这一观念最早见于易经《彖传》对观卦的解释,其原始含义是圣人的教化之道,十分神妙,达到了“天下服”的境界。

但是,后人对这一观念的诠释可谓五花八门,笔者把它们概括为神妙无形说、自然无为说、至诚如一说、礼乐刑政说、祭祀礼仪说、巫筮鬼神说等六种观点。

从目的和手段以及思想要素的视角分析对神道设教观念的各种诠释,不仅可以梳理出神道设教观念流变的线索,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儒道各家,以及民间社会政治话语言说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深刻地理解不同诠释视角反映出来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丰富性。

“神道设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彖传》对观卦的解释中,其言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在这里“神”乃是从功能(function)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实体(entity)意义上来说的,它没有超越的意义,不是西方人理解的人格神(personal God)[1]。

也就是说“神道”乃是“神妙之道”的意思。

“圣人以神道设教”不是直接通过或利用“神道”去设置教化,而是说圣人“设教而天下服”的境界,就好象“四时不忒”所体现的“天之神道”一样。

从功用效果上看它们都是神妙伟大的。

这就是“神道设教”的原始含义。

但是,“神道设教”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出现了流变。

其形态笔者概括为“六说”即神妙无形说、自然无为说、至诚如一说,礼乐刑政说、祭祀礼仪说、巫筮鬼神说。

从诠释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理解恰恰是经典生命力的一个标志。

本文试图要描述这些不同的理解,同时探讨这些不同理解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神道设教”的内涵。

一、神道设教诸说考历代对神道设教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总体来说,笔者把它们概括成以下六种说法。

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概括是一种思想的横向分类,而不是思想流变的纵向考察。

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论述策略,一方面是因为思想的纵向流变牵涉思想人物过多,各种思想人物的解读方式差别很大,不可能比较全面的讨论流变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种纵向考察的办法隐含了一种“观念演进”的前设,实际上,这种前设本身是很成问题的[2]。

所以,还不如就以“思想”本身为核心,进行横向分类,而不以时代和思想家为中心。

1、神妙无形说这种解释把“神道设教”之“神”理解成神妙莫测,无形无迹。

如“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

神,则无形者也。

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3]。

“神道”在这里是一种赞叹,或者是一种描述,它没有超越的意义,不是宇宙的本体。

再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者。

此广明其义也,言下之人既观上之道以为法则;而圣人又观天之道以为法则也,神道者,阴阳不测之谓也。

天运至神之道,生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成冬固,使物皆遂其性,而不可推测其用。

四时之行无或差忒,圣人法之,亦以至神之道,设为仁义之教,以成治天下,使天下之人各安其性,而怀其业,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