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
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理的、在无神论与有神论的斗争史上可取的,那些是要彻底否定的。
在历史观上,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分析,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孔孟的世界观和伦理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和掌
握孔孟之道的理论基础、中心思想、基本原则、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正确分析孔孟之道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和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的影响。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春秋末年老子的唯心主义天道观和辩证发展观,以及
道家学派分化出来的庄周的相对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老庄之学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要看懂老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庄子的人生观和相对主义,并从中分析老庄之学的精华与糟粕。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应将老庄哲学的特色讲清楚,并联系实际吸其精华,
2
排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魏晋玄学和佛教哲学,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思想发展状况和从此开始的中国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佛教与反佛教思想的斗争,坚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思想的立场和方向。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突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和有神论与无神论
的斗争,了解这两种斗争贯彻于中国哲学史的整个过程,提高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程朱理学及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学。
通过本章学习,
要了解理学家的最高范畴是“理”,它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与有神论思想密切相关。
要看懂陆王心学是以心为本的主观唯心主义,对近、现代的革命人士有着一定的影响。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把“理”与有神论联系起来分析,树立唯物主义的
无神论思想;要正确地把握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以及对后代的消极影响。
第一章 3
第二章 3
第三章 3
第四章 3
第五章 6
第六章 6
第七章 3
第八章 3
小结、复习 2
考核 2
合计 34
上海金融学院社科部
200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