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8小题,共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修葺.(qì)水裔.(yì)欢谑.(nüâ)蕙櫋.(m ián)锦官城外柏.森森(bó)B. 踯.躅(chí)回眸.(móu)乾坤.(kūn) 皓腕.(wǎn) 红藕香残玉簟.秋 (diàn)C. 女娲.(wā)衣袂.(mâi)坼.裂(châ)箜.篌(kōng)月照花林皆似霰. (xiàn)D. 聒.噪(ɡuō)戎.马(róng) 雪霁.(qí) 神妪.(yù)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2.下列词语、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城阕辗转聘望绸缪还乡需断肠B.纤尘捣衣萧湘栖隐三顾频繁天下计C.清冥悸动轩冕寂廖粟深林兮惊层颠D.迤逦逶迤潺湲馔玉雕栏玉砌应犹在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我们在跟随诗人一路上天入地,目不暇接....之际,能感受到诗人潇洒出尘、耿介、孤高的气概。
B.白居易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C.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其风格颇接近李煜,多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往往让读者不堪卒读....。
D.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宋人对他更是推崇备至....,谓“杜甫集开诗世界”,后人似乎从任何角度都能从中各取所需。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要尽量利用各种后人现存的史传材料和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B.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C.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和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
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第一步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D.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南朝梁沈约开始,中国诗人渐渐有意识地讲究诗歌的格律,尤其注意区分平仄,到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称律诗。
词曲的格律,则比近体律诗要更严密、复杂。
B.西晋时期,文人创作走入低谷,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
此后诗坛的复兴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而谢灵运则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
C.晚唐五代,文人词得到了长足发展,以晚唐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
D.词在唐代开始发展,至宋代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便另辟门径。
柳永的词打破了前人“词为艳科”的旧传统,题材广泛,将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等诗中常见的题材引入词中,气象阔大,豪放飘逸。
6. 对下列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有了浓情,在景语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字,沉痛之极。
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今之萧条,是写景,写出了“城”的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竿翠竹,一支横笛,生命简约如此,简约到一支竹笛。
游子吹,___。
闺中少妇吹,___。
征人吹,___。
诗人吹,___。
①是思君令人老②是思发在花前③是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白鸟成行忽惊起④是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8.对下面律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9一11题。
(3小题,共9分)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9.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10.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
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C.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李白字太白。
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
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 B.李邑奇.其材奇:奇怪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 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逃逸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B.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计108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