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1-2014年知识点汇总专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2011-2014年知识点汇总专题: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专题二十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2013浙江,01,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悲落叶[北朝]萧综①悲落叶,联翩下重叠,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

长枝交荫昔何密,黄鸟关关动相失。

夕蕊杂凝露,朝花翻乱日。

乱春日,起春风,春风春日此时同,一霜两霜犹可当。

五晨六旦已飒黄。

乍逐惊风举,高下任飘飏。

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

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

注:①萧综:字世谦,梁武帝次子,封豫章郡王,后投奔北魏。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5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5分)B组2009—2012年高考题1.(2012浙江,01,1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吃野菜说[清]龚鼎孳新雨后,绿芜如发,园蔬叶叶,青满畦径。

启扉视之,知一年春事又将烂漫矣。

家人间撷作羹,劣得一饱。

野香拂拂,从匕箸间出,诚有如子瞻所谓饱霜雪之精、味含土膏①者。

独怜此物没蓬蒿中,与贫士为伍,寒窗一嚼,胜十日太牢②,甚不可进于达官贵人、钟鸣鼎食、芍药馔、朱砂羹之口。

今中原嗷嗷,道殣相望,雁粪榆皮,所以仰以为命。

甚且折骨解肢,与乌鸢争攫啄之利。

吁,可悲也!彼达官贵人日啖浓鲜,当翠袖,奉卮华茵,度梦时亦曾念及野人藜藿③不继无耶?昔人曰:民不可有此色,士大夫不可无此味。

知言哉!注:①土膏:土地中的膏泽。

②太牢:古时祭祀用的猪、牛、羊,泛指美味佳肴。

③藜藿:野菜。

(1)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2)赏析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

(6分)2.(2011浙江,01,1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金山夜戏[清]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①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②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散文选集》)注:①噀(xùn):喷。

②摋(sà):按揉。

(1)指出第一段中两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写法上的主要差异。

(4分)(2)归纳“余”的性格特点,并联系第二段简析文章描写这一人物的手法。

(6分)3.(2010浙江,01,10分)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识周生《清秘图》后[明]袁宏道不才之木,得子而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

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不堪事务。

头若齑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劲而短,不善曲折,此亦人下之至不才也。

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削,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鹤,林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

嗟夫,安得至人而与之,竟不才之用哉!(1)用自己的话概括“拙士”形象的特点。

(4分)(2)探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6分)4.(2009浙江,01,10分)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3分)意象: 象征意味:意象: 象征意味:意象: 象征意味:(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7分)(100字左右)模拟试题A组2013年高考模拟题选粹1.(宁波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醉乡记戴名世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

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

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

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

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

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

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不必解也。

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

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也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1)文章写自己进入“醉乡”的“观感”,请你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

(2)请简要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

2.(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秋日赴阙题潼关①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②太华:华山。

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两首诗中的“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和“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两首诗在写作艺术方面独具匠心,请各选取一例来赏析。

3.(海宁高三期初测试)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鸟说[清]戴名世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口官口官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无有。

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1)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2)此文短小精悍,其实字里行间却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请就这一点结合全文内容作赏析。

4.(浙江金华十校高三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与李翰林书魏禧蜀之山,峭狭而自上,奇险甲天下,故人才不多生,生则必奇。

执事,蜀奇士也。

通籍①后,侨江南,足迹交天下,才益博大。

以蜀之人居江南而游天下,其奇且博大也固宜,抑又当不独在文章。

禧江右鄙夫,县最僻,于文章宜无所知。

天下称文盛矣,执事少许可,尝闻友人闵宾连,窃谓禧为可与言。

又奉书征所未刻文,谨录若干首以献。

禧隐居金精翠微山,奇石四十里,为古神仙之宅,自谓足终老。

然尝披蜀图志,则是固盆、盎②中物,不得望部娄③。

禧不敢更费辞,惟执事教,幸赐德音焉。

注:①通籍: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著身份、姓名、年龄等在名册上,意谓初次做官。

②盆、盎:皆陶器器皿。

③部娄:小山,小土丘。

娄,同“嵝”。

(1)作者与李翰林的关系如何?请根据文意说明理由。

(2)作者在信中表达了几层意思?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B组2011—2012年高考模拟题选粹1.(2012金华一中、慈溪中学自选模块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小品,回答问题。

钴钅母潭记柳宗元钴钅母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馀,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①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②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有声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③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④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选自《柳河东集·永州八记(之二)》)注:①亟:经常、多次。

②券:债务的借据。

③于以:在此地。

④居夷:居住在夷人地区。

(1)赏析第一段描写水景的艺术手法。

(2)如何理解文中反复出现的“乐”字?2.(2012浙江自选模块调研)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有若[南宋]洪迈《史记·有若传》云:“孔子没,弟子以若状似孔子,立以为师。

他日,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弟子问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①。

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商瞿年长无子,孔子曰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

敢问何以知此?’有若无以应。

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予谓此两事殆近于星历卜祝之学,何足以为圣人而谓孔子言之乎?有若不能知,何所加损,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孟子》称:“子夏、子张、子游,以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但言“江汉、秋阳不可尚”而已,未尝深诋也。

《论语》记诸善言,以有子之言为第二章,在曾子之前;使有避坐之事,弟子肯如是哉?《檀弓》载有子闻曾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两语,以为“非君子之言”,又以为“夫子有为言之”。

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则其为门弟子所敬久矣。

太史公之书,于是为失矣。

且人所传者道也,岂应以状貌之似而师之邪?世所图《七十二贤画像》,其画有若遂与孔子略等,此又可笑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意思是月亮靠近毕宿,就会大雨滂沱。

毕,二十八星宿之一。

(1)指出作者认为《史记》关于有若的记载失实的依据。

(2)本文运用哪些方法来增强说服力?请简要分析。

3.(2012诸暨中学模拟)阅读苏轼的《书上元夜游》,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过:苏轼的小儿子。

(1)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为界,分为两部分,试分别概括其大意。

(2)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4.(2012台州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

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由。

(2)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的心情,也有人认为表露了作者闲适自得的情趣。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2011浙江高考自选模块样卷模块专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濮仲谦雕刻[明]张岱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