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十篇-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第二十篇-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图 20-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2、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分平板法和斜面法。 1) 平板法可同时测定大批实验菌株的MIC, 且不受药物颜色及混浊度的影响,适于中药 制剂或评价新药的药效学(药物的体外抗菌 活性测定)实验。 将系列浓度的药物混入琼脂培养基,使制成一 批药物浓度呈系列递减的平板。然后将含有 一定细胞数的实验菌液(通常为104左右)以点 接种法接种于平板上,可以逐个点种,也可 采用多点接种器接种;同时设无药空白平板 对照。培养后观察结果。
FIC指数小于1,两药有协同作用,即两药联合较 单独实验的抑菌作用为强。 FIC指数的值愈小, 则联合抗菌作用愈强。如20-2 如20-2 FIC指数与联合抗菌效应 FIC指数 联合抗菌效应 小于0.75 协同 1 累加 1-2 无关 大于2 拮抗
第四节 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1、试验菌 一般应用标准菌株。标准菌株来 自专门的供应机构。我国由北京卫生部生物制 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供应。在特定条件下, 有时需用临床新分离菌株。试验菌加以合理的 保藏,使用前应加以纯化及必要的生物学特征 鉴定。 2、培养基 原料、成品的外观及性能应符合要 求。
另外,石炭酸系数法还有以下缺点: 1)有机物存在时消毒剂失去活性; 2)消毒剂可能对组织有毒性; 3)随温度变化而影响测定结果; 4)只适用于同类消毒剂的杀菌效力测定,对非酚 类、季铵盐及不稳定的次氯酸盐等均不能给 予正确评价.
第三节 联合抗菌试验
在药学中,常需要检查两种抗菌药物在联合应用 时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菌药物与不同PH值或不同 离子溶液的相互影响。 加强药物抗菌作用的为协同(synergism); 减弱药物作用的为拮抗(antagonism); 互相无影响的为无关(indifference); 作用二者之和为累加(addition)。
抑菌:即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能杀死微 生物,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能生长; 杀菌:即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除去后,微生物 也不能再生长繁殖。 两者并非绝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而言。
第一节
常用的体外抑菌实验
体外抑菌实验是最常用的抗菌实验,方法简便, 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和特殊设备, 一般在玻璃器皿中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连续稀释法和琼脂扩散法。
三、石炭酸系数测定法(phenol coefficient)
又称酚系数法,是以石炭酸为标准,在规定的 实验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将待测的化学消 毒剂与石炭酸对伤寒沙门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杀菌效力相比较,所得杀菌效力的比值。石 炭酸系数是了解消毒剂杀菌效力的一种方法。 石炭酸系数 =消毒剂的杀菌稀释度/石炭酸的杀 菌稀释度 石炭酸系数 大于或等于2为合格。
2)斜面法
是固体培养基上连续稀释法的一种,是将系列 浓度的各药分别混入固体培养基中制成斜面, 在斜面上接种一定量的实验菌,然后观察是否 有菌生长,判断MIC值。
二、琼脂扩散法(agar diffusion test )
是利用药物可以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 在药物有效浓度的范围内形成抑菌圈或抑 菌距离,以抑菌圈直径或抑菌距离的大小 来评价药物抗菌作用强弱的原理设计而成, 具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WHO于1981年曾推荐Kirby-Bauer 法(k-B法)作 为标准化的药敏实验。 k-B法基本原理是滤纸片 法,但需用统一的培养基、菌液浓度、纸片质量、 纸片含药量以及其他实验条件。结果判断以卡尺 精确量取,根据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判断该菌对药 物是抗药、中等敏感或敏感。
2、打孔法
2、打孔法 在含琼脂平板上打孔,孔内加入药液, 经培养后可产生一定大小的抑菌圈。适于药物血 浓度的监测,血清用量少,敏感性高,操作简便。
联合抗菌试验的常用方法
一、纸条试验(paper strip test)
即在已接种实验菌的平板表面垂直放置两条浸 有一种药液的滤纸条,培养后根据抑菌区的加 强、减弱或无影响来判断它们在联合应用时的 效应。 图20-2是纸条实验的示意图。
图20-2是纸条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列的两纸条 中只有一条含有抗菌药物,另一条不含抗菌药物; B列的两纸条均含有抗菌药物。
MBC(或MLC)的含义也可定义为在一定条 件下,使绝大多数微生物被杀死,但允许有最少 量微生物存活的药物最低浓度。 据此进行实验时,在药物连续稀释后,每管内 加入定量实验活菌液(105-106细菌/ml)。培养 后从肉眼观察无菌生长的试管内各取培养液 0.1ml或0.01ml涂布于平板上测定存活菌数,以 使99.9%微生物致死的药物最低浓度为MLC, 即在一定条件下,存活的菌数不多于原始接种 数的0.1%.
表20-1石炭酸系数测定
浓度 石炭酸 1:90 1:0 1:10 1:150 1:170 1:200 1:225 1:250 1:275 作用时间 5 10 + + + + + +
消毒剂
15 -
根据5分钟不能杀菌,10分钟能杀菌的最大稀释 度为标准来计算,则石炭酸系数=250/100=2.5
或根据三个相同杀菌结果的稀释度比值的平均值 来计算,则: 石炭酸系数 =(225/90+250/100+275/110)/3=2.5 石炭酸系数愈大,则被测消毒剂的效力愈高.但石 炭酸系数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某一消毒剂 对伤寒沙门菌的石炭酸系数的大小并不能完全 代表它对其他细菌作用的强弱.
图 20-3 纸条梯度平板试验
三、棋盘格法(check board test)
是由于在试验时,含两种不同浓度药物的试管排 列呈棋盘状而得名,用以评价两种药物同时用不 同浓度进行联合试验时的抗菌活性。实验时排 列6排试管,每排6管,共36管使成方块,A及 B药各以液体培养基进行稀释,A药各稀释度 纵行定量加入各管,B药各稀释定量按横排加 入,两药同时作单独抗菌实验对照。然后加入 定量菌液,经培养后观察结果。
举例:将石炭酸准确稀释为1:90、1: 100,、、等;待测消毒剂准确稀释1:150、1: 170、、、。 分别取上述稀释液各5ml(10ml)加入一系列 无菌试管中,置于20℃恒温水浴,使反应保持 在20℃以下进行。各管内再加入伤寒沙门菌培 养液各0.5ml,立即开始准确计时,在加菌后5、10、 15分钟,分别从管中取一接种环的混合液接种 于一支5ml(或10ml)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 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记录结果。+为有菌生长, -为无菌生长。
3、抗菌药物 药物的浓度和总量直接影响抗菌试 验的结果,需要精确配制 。固体药物应配制成溶 液使用,有些不溶于水的药物需用少量有机溶剂 或碱先行溶解,再稀释成合适浓度,如氯霉素及 红霉素需用少量乙醇溶解。药液的PH值应尽量接 近中性,使能保持药物的稳定性而又不致影响试 验菌的生长。 中药制剂中含有鞣酸,且具有特殊色泽,影响 结果判断。
第二十章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antimicrobial test in vitro) 是在体外测定微生物对药物敏感程度的实验, 已广泛地应用于科研、生产和临床。 如:抗菌 药物的筛选、提取过程中的追踪、抗菌谱的测 定、药物含量的测定、药物浓度的测定、指导 临备琼脂平板,在平板上挖沟,
沟的两边垂直划线接种各种实验菌,再在沟内 加入药液。培养后根据沟两边所生长的实验菌 离沟的抑菌距离来判断对这些菌的抗菌效力。 适用于在一个平板上实验一种药物对几种实验 菌的抗菌作用。H:\其他--中药妇炎乐药敏实验 结果
第二节 杀菌试验
一、最低杀菌浓度或最低致死浓度的测定 杀菌实验用以评价药物对微生物的致死活性。 最低杀菌浓度指该药物能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 从对微生物广义而言,也可称之为最低致死浓度 (MLC)。一般是将待检药物先以合适的液体 培养基在试管内进行连续稀释,每管内再加入 一定量的试验菌液,培养后可得该药物的MIC, 取MIC终点以上未长菌的各管培养液,分别移 种于另一无菌平板上图20-1,培养后凡平板上 无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即为该药物的MBC (或MLC)
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 (paper strip-gradient plate test) 需先制备含药的梯度平板。梯度平板的制备是 先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平皿,平皿斜置待凝,再 将平板放置水平,加入含抗菌药物的琼脂培养 基。在重叠的双层平板中含有梯度浓度的抗菌 药物,自高浓度(+)至低浓度(-)依次递减。 要求其抑菌浓度的位置约处于平板的一半。将 实验菌悬液涂布于平板表面,取滤纸条浸透另 一待检药液,按梯度平板中药物浓度递减的方 向置于平板表面。培养后,如待检药液对平板 的药物有加强作用,则可见纸条两端的抑菌区 被扩大。
4、对照实验
1)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
基内正常生长。 2)已知药物对照:已知的抗菌药物对标准的敏 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 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3)溶剂及稀释液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 的溶剂及稀释液应无抗菌作用。
一、连续稀释法(serial dilution test))
可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 低杀菌浓度(MBC)。可以用液体培养基,也 可用固体培养基。 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在一系列试管中,将液体培养基按一定的倍数 稀释药物,获得药物浓度递减的系列试管,然 后在每一管中加入定量实验菌,经培养一定时 间后,肉眼观察试管混浊情况,记录抑制实验 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MIC)。
棋盘格法的结果用部分抑菌浓度(FIC)及FIC指 数来评价。
FIC:又称联合抑菌分数,指某一药在联合前后 所测得的MIC比值。如二待测药为A、B,则 FIC(A)=A 药与 B药联合试验时A药的 MIC A 药单独试验时的MIC FIC(B)=B药与 A药联合试验时B药的 MIC B药单独试验时的MIC 所谓FIC指数,指二药各自的FIC之和,即 FIC指数= FIC(A)+ FIC(B)
二、活菌计数法(viable counting method) 是在一定浓度的定量药物内加入定量的实验菌, 作用一定时间后,取样进行活菌计数,从存活 的微生物数计算出药物对微生物的致死率。 活菌计数的方法:一般是取实验菌与药物作用 后的混合液,经稀释后取定量混入琼脂培养基, 倾注成平板。培养后计数长出的菌落数或菌落 形成单位(CFU)。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 药物稀释后每毫升内存活的细菌数或CFU。如 果药物作用后,存活菌数很少,也可采用微孔 滤膜过滤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