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人文右擎工具鱼与熊掌兼得
------公开课《老王》教学反思本周三上午第三节,我在我校八年级七班进行了公开课教学《老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根据本单元总体目标:通过朗读分析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极其美好品质,从而感受人情冷暖,热爱真挚人间,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品味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体味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情感。
根据我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1 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体会老王的“苦”与“善”;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1 体会本文末尾一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的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新课标中确定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贾玲老师也曾经说过“育人”首于“教书”。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我都既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又处处渗透情感教育,做到鱼与熊掌兼得。
在导入环节中我反复修改琢磨,最后选择了一段天津老人白芳礼老人十八年来蹬三轮资助三百多名贫困学生的故事,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观看后感动万分,我顺势导入本课,首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普通人身上金子般的光芒,从而激起他们向善的欲望。
在探究作品主题这一环节里,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以杨绛的身份自述自己的文革经历,更深入的体会作者的“愧怍”,从而理解主题。
末尾拓展环节里,让学生先发现身边那些受苦人,然后付出行动,多媒体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也感染了学生。
在感知人物形象这一环节里我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的办法抓重点语句来体会老王的“苦”和“善”,并且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学生在掌握方法后大都能顺利完成。
在精读这个环节里,题目设计比较开放,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寻找印象最深的一处,并从各个角度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对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揣摩品味时,结合课后题二,让学生做比较,自己在文中找例子,合作探讨体会用词的简洁准确,语言的沉定干练。
针对学生在写人记事往往不会处理复杂繁多的材料,我在反复研究教材后设计了一道题目:深入研讨写法借鉴----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材料琐碎,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学生集体讨论,我适当点拨学生明确了本文作者在组织材料方面的技巧。
那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根据实际综合运用多种写作顺序,详略得当,主线明确,把比较繁多复杂的材料一脉贯通,有机组合在一起。
在作业设计环节里我着重于阅读和写作,但也同时注意训练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我设计了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
本次讲课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是课堂容量较大,对学生朗读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到位,学法指导方面应该再科学,在教学设计上创新的力度再大一些。
在探讨了本文写作技巧之后,应该把训练学生组织材料,进行当堂训练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写作。
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总之,本次教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做到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育人有机融合在了一起,那就是左牵人文,右擎工具,鱼与熊掌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