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

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

此间的少年
——关于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价值观及其生活模式之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周围充斥着淘宝网、苹果三件套、微博、人人、美剧动漫;时而忧郁,时而疯狂,时而“非主流”;天真迷惘,在对社会现实既不解又好奇的同时带有一点满不在乎的态度;还在大学里为自己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纠结”……这大概就是当下正在大学读书的年轻人,也可以说是大部分“九零后”的生活状态吧。

关于我们“这一群”的生存方式,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更能反映其普遍的思想状况,只好找出以上能够勉强勾勒出我身在其中的大学生活的“表征”。

大学生活早已不像我在高中时想象的那样“高端”,“大学生”也早已被时代置换成为与过去具有迥然相异内涵的词语。

我们现在再来定义“大学生”、定义“大学生活”,或许应该去掉虚幻的所谓“学术”、“思想”的光环,而把大学生视为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把大学生活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延伸……虽然这种讲法很残忍,但我切身感受到的的确如此。

我们中多少人的生活充满了忙碌和竞争,因了整个社会的拜金趋向,大学生也无可奈何而不加反抗地(也无暇判断)加入到“功利主义”“追逐竞驶”的潮流中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社会的浮躁和喧嚣在我们年青一代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和最好的诠释。

我们考证、刷分、恋爱、网上吐槽、旅游购物以至于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精神生活也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多样化。

作为“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们不惮于尝试各种新兴的事物、享受现代生活,在这其中追逐社会普遍承认的价值。

且不论好与不好,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一副千姿百态、众声喧哗、千军万马、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这不是我们的生活,这是社会赋予的生活。

至于谈到这里有多少自由、自主的成分,我们只好笑而不语。

时代的洪流或许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裹挟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向前奔腾。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价值观之于我们的确是个太过深奥了的词汇,或者说是个被“深深地遗忘”在世界的角落的概念。

大学生活的丰富程度几乎可以让我们没有对自己提出这种“终极追问”的机会,也让我们相信没有此种必要。

于是,你可以看到,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哲学只不过是个冷门学科,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价值观只不过是思政课上老师照本宣科灌输给我们的“绝对正确”、“永远先进”的思想。

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或许只有在挂科或者失恋这一类挫折打击之下才会生发一点吧。

当然,对价值观的轻视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形成价值观,相反,依我看来,很多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

上文所谈到的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样态就无疑与我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可以说,价值观在暗处指挥着我们的所作所为。

大学生们固然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

但是要他们说明自己的价值观谱系就难上加难了。

造成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就是当下普遍存在的价值碎片化现象。

当然,这种价值碎片化不是大学生所独有的,只是在我们身上得到鲜明的展现。

事实上,当下,这种趋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

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笑敢教授曾在其关于“价值冲突”的讲座中举例道:当我们在奥运会的看台上为赢得冠军的健儿欢呼时,我们是柏拉图式的完美主义者;当我们在战场上救助伤员时(我们倾向于救助有存活机会的人)我们是功
利主义者;当我们在维护自己的私人财产、捍卫私权时,我们是不折不扣的洛克主义者;当我们呕心沥血地兴办慈善事业时,我们信奉的是基督教的原则;当我们高呼“自主、自由”时,我们又是受了康德的感召……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现代化的生活带来的现代化的价值是何其多样。

存在这么纷繁复杂又支离破碎的价值取向,当代青年的无所适从就成为了必然。

生活模式多样化,评价机制纷繁多样,价值碎片化严重,这都是大学生们面对的现实状况。

然后,再来谈谈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吧:九零后,一出生就享受了父辈们所无法想象的物质条件,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更是得到了家庭全力的培养。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从我们的童年开始,网络和电子产品充斥了我们的少年时期,当我们进入大学时,物质生活的强大向心力早已经超过了学术……十几年来我们在教育体制中奋力拼搏,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来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大学,这过程中我们中大多数按部就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更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刻的反省。

所以,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对社会现状熟知,一副满不在乎的老成模样,同时又欠缺实践中的思考,存在着深刻的幼稚和迷惘。

于是,大多数的大学生,像他们所在的大学一样缺乏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都对“功利主义”这一社会上最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价值观表示认同。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物质世界或者说“金权世界”中的必然。

总而言之,现今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从众的同时,又是混沌纠结的,而将来,也湮没在一片迷雾之中。

三、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
早在20世纪,海德格尔就下过一个笃定的判断,“人应当诗意的栖居大地”而对这句话的证明其实在各个古老的人类文明中都早已开始——中国古代的陶渊明用诗、竹林七贤用雅聚,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用哲学……
无数的诗人和哲人都用自己伟大的作品诠释着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人是精神性的”、“人非工具,不是达成任何目的的手段”,“我思故我在”……但早在十八世纪,卢梭也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

以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人的精神性、自由状态往往是受到限制、得不到释放的。

当代社会,人的精神性似乎就与物质世界的庞大和有力形成一种焦灼的状态。

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所做的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大家正直登天堂,同时又直落地狱……”称之为时代的巨变也好,称之为现代性的悖谬也好,总之我们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世道。

它的复杂性是我不敢去阐释的。

据此,现代人的矛盾和迷惘就很好理解了,他们在价值观上的困局也不言自明。

此种困惑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群体中,更不要说年轻而无经验的大学生了。

但是大学生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的取向,他们对某种价值的皈依,关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毫不夸张的讲也可以左右未来中国的命运。

然而“未来中国主流”群体的价值观的形成又哪里由得我们说了算呢,打开电脑扑面而来的是商品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召唤和呼喊。

“风里落花谁是主”,我们这一代的确没有八十年代大学生“开风气之先”的勇气,也似乎失去那种“自决”的决心和力量……
四、对自己和同辈温暖地冀望
对于当下的社会现实,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都无意过多批判,一则不切实际、不中要害的批判已然不少,二则我所知不多也无力提出振聋发聩的批评。

所以,我更希望自己和同辈们能有些建设性的言行。

在我看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从小获得了较多的教育资源,进入了高等学府,承担着家庭的期望,就应该对自己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有一点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满足一己私念和物质诉求之外还能有更大一点的情怀。

毕竟作为大学生,我们有相当的条件去追求更高的人生标准,去接近“诗意的栖居”的生存状态。

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提升,将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同时才能谈得上引领社会风尚。

不论社会环境如何,但愿大学生总是一群能独立思考的年轻人,能够用清醒、振作的面貌去面对社会,有力地支撑起自己的人生。

当然,这又何尝不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我们要让全中国从精神维度“抖擞精神”,那么该对大学生们施加什么样的教育?仅仅是教他们如何找工作,如何为校友基金添彩?对大学生提出要求也就不免要对大学提出要求,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

最后,我想引用胡适写给当时的毕业生的《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中的话:“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

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

”以此共勉。

罗俊鹏610113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