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课件

中国近代史课件


10.成功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 适合填写于 (A ) 为走救国之路, A 再次上书;不 作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 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 众, D 慷慨就义
11.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 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 果是: 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 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C A.自强求富 B.维新诗《希望》》“我从山中 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 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 “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 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 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B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8.“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 会议。到处都有工人、学生。国民党组织开会 庆祝。……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 动。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 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 旗。”这一场景会发生在 ( B ) A.1919年的北京 B.1926年的广州 C.1931年的瑞金 D.1937年的延安
6.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列强凭借坚 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以上三个条约对中国影响的共同点是 ( A)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16年河北考试说明试题拓展
一 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
1.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 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 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 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 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 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 C )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库页岛 C.甲午战争——台湾 D.郑成功收复台湾——钓鱼岛
5. 《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 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 师,两宫微服出狩……”这段文字叙述的应 是 ( D) A.英军攻陷南京 B.太平军占领南京 C.义和团攻占北京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 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9.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 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 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 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C )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15.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 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 ○○○○○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 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 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 事”指 ( B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7.为了应对变局,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设总税务 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设同文馆,培养 翻译、科技人才。这段话反映了 ( C ) A.封建制度的根本变化 B.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C.近代化探索由此起步 D.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创办
8.右图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课程计 划表,这有利于 (B ) A.促进科举考试 B.培养近代外交、科技人才 C.发展排外顽固势力 D.促进近代民族工农的生产
2.导致右图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 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也发达
3.咸丰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宝鋆上奏“二十二日夜间,遥 见西北火光冲天,奴才等不胜惊骇,惟当时深夜,恐 其乘势攻城,不敢开门往探。至甘二日,惊闻甘二日 西刻,夷匪人圆明园……旋于甘五日夷匪由园退回, 当时派司员前往探听。随据禀称:‘园内殿座,焚烧 数处‥‥ ‥”这段材料应该出自 ( A) A.《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记实》 C.《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日记与回忆》 D.《辛亥革命资料丛书》
16.右图是一张毕业证书照片,其书写文字为: “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 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 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中华民国十三年 十一月三十日。”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 D( 的学校应是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黄埔军校
17.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 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 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 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C 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 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 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13.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构建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 学习的主题应是 ( B)
A.侵略与抗争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全民族抗战
14.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 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 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 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 国的政治已不再发、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 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 层面,“它”是 ( D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