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内容解析(42张)【课件4】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内容解析(42张)【课件4】

这四个子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中国抗日 战争的史实特色,即抗日战争在战争形 态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 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正 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相互配 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 时期。
3.内容取舍的考虑
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抗战“平 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中间政派的 抗战主张。
第三子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 新气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揭示主题: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一战爆发的机遇,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 条件;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 大事,民众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 象。
第四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 从两个方面分析:《新青年》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主张和意义。
5、学术观点介绍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 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3. 内容取舍的考虑
第一子目从“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继 续北伐、东北易帜、民族工业的发展等 几个方面,对南京政府的统治做了概要 说明。
第二子目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 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等基本史实,引出中 国共产党如何开辟和确立革命新道路。
第三子目“红军长征”对红军长征的原 因、过程及意义做了介绍。
增加高校内迁、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 人民斗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突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抗日战争 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总结与探索。
4、关键内容的表述
第一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前期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十几次大会战 ,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同时,牵制了日军 主力,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是抗日战 争的主战场,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 义。
前两个子目从政治变迁角度,展示历史 发展脉络,时序上是接续关系;后两个 子目展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大体 为并列关系。
3、内容取舍的考虑
第一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主要揭示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是如何 走上复辟帝制之路的,以时间为线索进 行介绍。革命党人的抗争,则主要围绕 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展开。
1800字。
(5)辅助部分 “学习聚焦”(每目均设); 插图(每课配); “史料阅读”-原始材料; “思考点” 或“学思之窗”-相关问题; “历史纵横”-无法列入正文的重要内容。
(6) “探究与拓展”
总字数不超过700字,包括两部分:
“问题探究”:针对课文设计问题,提 供原始材料,以培养 “史料实证”和“ 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纲要》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 国际秩序
第三,在表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和汪精卫集团的“分共”时,概念 上力求准确。
第四,在记述日军侵华暴行时,增加了 一些新内容。以往教材对重庆大轰炸和 “慰安妇”的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实际 上,“无差别轰炸”、“强征随军性奴 隶”这样的罪行都是违反国际法则的政 府犯罪行为,是需要充分揭露的。
第一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从三个方面揭示主题:袁世凯的大 权独揽活动和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是如何走上复辟之路的;二次 革命和护国战争。
第二子目“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主 要从三个方面分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 阀的派系纷争、混战和割据局面的形成 ;以“府院之争”展示政治乱象;揭示 中国加入一战协约国方面所做的贡献。
第五,有关“东方主战场”的内容是抗 日战争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中关于废除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是重要知识点。抗战 期间的废除旧约、改订新约,使中国得 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中国作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战略 地位密切相关,同时也和晚清丧权辱国 的历史相呼应,能体现历史的完整性。
过渡
1.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
对应课标专题,教材分为6单元、14课: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对应课标1.7)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 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对应课标1. 8)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内容解析
一、内容设计 二、学术成果的吸收及表述 三、个案解析
一、内容设计
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是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纂的 ,它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5个核心素养,总 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既 着重基本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 训练,力图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循 序渐进,获得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第七单元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 战”
2、编写体例
(1)每单元有概述,字数约300-500 字,包括主要内容与学习要求。
(2)每课分导语、正文、辅助部分与 “探究与拓展”四部分。
(3)导语为情境导入,配相关图片。 (4)每课正文3-4目。字数约1500-
三、个案解析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 济与文化
1、重点和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
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
动。
2、子目间逻辑关系
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 、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 展。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规 定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以大时序、小专 题、“点—线—面”相结合方式选择适当 的历史内容,突出体现历史发展的基础性 和多维性,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8个专题 1. 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 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9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 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11 人民解放战争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
“学习拓展”:形式多样,重要知识介 绍或史家的论述均可。相对开放,重在 拓展知识,培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 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 素养。
二、学术成果的吸收及表述
第一,关于“公车上书”的知识点,教材 的表述是“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 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二,关于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写 入了中国在“一战”中派遣大量劳工、为 战争做后勤支援的内容,同时加上“一战 ”期间华工在欧洲的照片,以凸显中国在 “一战”中的作用。
4. 关键内容的表述
第一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从三个 方面揭示主题:“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 府形式上统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 难发展。
该子目的教学,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让 学生知道,无论国民党各派如何争斗,各方 均有反共的一致目标,这是认识国民政府性 质的关键;(2)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叫作 形式上统一中国,为学生完成“课后拓展” 做好准备;(3)可适当补充些内容,如保甲 制度、特务体系、法西斯主义宣传等,帮助 学生理解和认识南京政府的性质。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 济与文化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 义革命兴起 (对应课标1. 9)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 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 放战争(对应课标1. 10与1. 11)
第二目“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战进入 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承受了更大的压 力,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敌后抗日 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多次“扫荡”,逐 步成为主要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 用。敌后抗日军民同样付出了巨大的牺 牲,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目“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是 其主要成员。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 协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联合召开重 大国际会议,共同商讨对日作战及战后 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1942年中国远征 军入缅作战。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战, 中国战场抗击大量日军,表明中国是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四目“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美国和苏联等 反法西斯国家合作,最终打败了日本帝 国主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 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 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 振兴的历史转折点,重新确立了中国在 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本子目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 图片、地图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关键的任务是从多方面体悟和认 识长征的艰辛及其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伟 大意义。
5、学术观点介绍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由谁首先探索出 来的?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对此的结论是由毛泽 东探索出来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瞿秋 白的贡献。周淑芳:《瞿秋白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中的理论贡献》(武汉大学 出版社2016年版)
2. 子目间逻辑关系
三个子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讲述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共 双方的走向与发展。
第一个子目与后两个子目是并列关系, 主要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 国及其统治状况。第二、三子目讲述中 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考验下,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1、内容编排
《中外历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编写 首先注重提炼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特 点,即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 内反对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突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反映中国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 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国际地位 的不断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