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一章1、学前儿童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
P12、健康——早在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无论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有何差别,所有人都拥有享受现有最高的健康标准这一基本权利”。
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才能被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
P24、生长发育、患病率和死亡率是衡量学前儿童健康状况的标志。
P35、儿童新陈代谢的特点是同化作用明显大于异化作用,表现为机体的生长发育。
6、儿童生长发育的指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臀围等生理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运动素质指标有:运动速度、耐力、肌力、协调性、灵活性等心理指标有:智商、社会商数等7、死亡率——指的是某年死亡人数与同年总人数的比率。
8、布拉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 P8HS(健康状态)=f(E+AcHS+B+LS)(公式不用背)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E);2)保健设施的易得性(AcHS);3)生物学因素(B);4)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LS)9、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学因素、生物学因素等。
10、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文化变迁、社会人际关系、教育等。
11、生物学因素——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2、生活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各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包括衣、食、住、行、休息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
13、有益于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和平衡的膳食;生活应有规律,坚持体育运动;注意消费行为卫生;能定期接受健康检查;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
P914、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健康是第一位重要的。
15、学前儿童卫生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第二章1、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性;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2、骨的成分和特性:成年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含量之比约为3:7;儿童的骨所含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比约为1:1。
与成人相比,儿童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因此,应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P343、骨的生长和发育有两种方式,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4、脊柱发育的时间很长,一般到青春发育期开始时才基本定型,所以,应该培养学前儿童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防止学前儿童胸廓和脊柱畸形,保证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5、在学前儿童运动时要避免从高处往硬的地面上跳,防止髋骨出现不正常的愈合。
P356、足弓可起缓冲震荡的作用。
P357、学前儿童的关节的特点:运动范围较成年人大,关节囊、韧带较松弛,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在外力的作用下,较成人容易发生脱臼。
P368、学前儿童肌肉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疲劳。
但是,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肌肉机能的恢复也较快。
2)各肌肉群的发育是不平衡的。
支配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腕部的肌肉群发育较晚。
9、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P3610、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和喉。
上呼吸道的特点:1)年幼儿童鼻泪管较短,患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上行累及眼结膜。
2)学前儿童咽鼓管粗短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后,易并发中耳炎。
3)学前儿童喉腔相对较成人狭长,粘膜柔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组织,软骨又较软弱,因此,一旦发生炎症,易导致喉梗阻。
P3711、呼吸运动:婴幼儿每次呼吸量的绝对值远较成人小,这与该年龄期代谢旺盛,需消耗较多氧气的特征相矛盾,因此只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满足生理需要,年龄越小呼吸越快。
P37 12、心血管系统: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耗氧和营养物质的量相对较大,而心脏容量小,因此心率较快。
P3813、消化管分为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14、每个牙齿的发育都有三个时期,即生长期、钙化期和萌出期。
P4015、学前儿童胃的特点:学前儿童胃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胃壁较薄,弹性组织、肌肉层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因而胃的蠕动机能差,消化酶的含量比成人少。
P4016、学前儿童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容易发生便秘和粪中毒。
学前儿童的结肠壁薄,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P4117、消化腺:婴儿期当唾液分泌增多后,由于此时口腔较小而浅,又不善将口内过多唾液咽下,易表现流涎现象,称生理性流涎。
P4118、胰腺胰腺的外分泌部分分泌消化酶。
婴幼儿期胰腺液极易受炎热气候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导致婴幼儿的消化不良。
P4119、肝脏学前儿童肝脏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肝脏分泌胆汗少,胆汁内含有较多的水分、粘液素和色素,促进胰液、肠液消化作用的物质较少,因而消化脂肪的能力较差。
(胆汁用以消化脂肪)2)学前儿童肝细胞分化不全,组织软弱,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解毒功能较差。
但是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肝脏用以解毒)3)学前儿童肝糖元贮存量相对较少,饥饿时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P41 20、泌尿系统儿童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
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水分多,而膀胱容量小,粘膜柔弱,肌肉层及弹性组织不发达,贮尿功能差,所以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
P42 21、脑垂体脑垂体是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学前期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侏儒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可致巨人症,生长激素白天分泌少,夜间分泌多且与睡眠深度有关。
P43 22、甲状腺甲状腺机能不足发生呆小症。
P4323、皮肤学前儿童皮肤的保护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皮肤的渗透作用强。
学前儿童皮肤表皮薄嫩,血管丰富,有较高的吸收和通透能力。
所以应避免让儿童接触有毒物品或涂抹超浓度超量的药物,防止儿童机体受到损害。
P43-4424、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
学前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和抑制在皮层较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较弱,表现为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而不好静,容易产生疲劳。
25、感觉器官的特点:1)学前儿童可因眼球前后轴较短而产生生理性远视2)调节能力强,近点距离很近,会发生调节性近视3)会造成弱视,无双眼单视能力和立体视觉★26、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简答题)(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人体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和完整的过程,但是生长发育的速度在各年龄阶段并非一致,而是时快、时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点,前后阶段又相互衔接,前一阶段受到障碍会影响后一阶段。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表现性)人体各部的长、围、宽度的生长发育在快速增长期的开始、高峰和结束不仅有早晚之别,而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胎儿从一个特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及短小的双腿发育为儿童期身体各部较匀称的比例,表现为头尾发展规律。
(3)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人体是统一完整的机体,人体各部的生长发育不是均衡一致的。
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都是不均衡的。
年龄越小,增长速率越快。
(出生后第一年是最快的)人体有哪四种不同的生长发育趋势?①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②肌肉、骨骼和一般内脏器官的发育趋势和身长、体重的增长规律相似;③淋巴系统的发育也比较早;④生殖系统的发育到青春期迅速发育。
正是这种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才使圆形的受精卵分化发育成为胎儿,最终形成了成年人的体型。
(4)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个系统的发育是彼此密切相关联的,某一器官的发育可以促进另一器官的发育。
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也是密切联系的。
(5)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填空)个体差异通常反映在生长类型、性别和成熟类型等方面。
P4627、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时,按年龄的体重:大于10%为超重,大于20%以上为肥胖。
28、生长发育的标准一般通过一次大数量发育调查,只能在一定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使用。
P5329、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评价应包括发育水平、发育速度以及发育匀称程度三个方面。
P54第三章1、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肺炎、婴幼儿腹泻(填空写出全称)P582、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简答)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3)不去病人家串门,隔离患儿;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5)服用预防药3、腹泻的预防(简答)婴幼儿腹泻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P60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预防(简答)1)妊娠后期,孕母需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补血药物2)坚持母乳喂养,乳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可逐渐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
3)2岁以后的儿童膳食,应多选用含铁多的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
4)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
P61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简答)1)安排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蛋黄、肝等辅食。
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
P636、肥胖症预防(单纯性肥胖)(简答)1)避免过度饮食。
特别避免过多进食碳水化合物,对有肥胖倾向的儿童,更要控制食量,饥饿时多吃蔬菜水果2)鼓励儿童经常参与体力活动,进行体格锻炼。
P637、常见五官疾病(填空)——龋齿、弱视、中耳炎等。
龋齿在学前儿童中发病率很高。
8、弱视预防——早发现早治疗,4岁以前实施治疗9、常见皮肤病——痱子、痱毒、脓疱疮、头癣、体癣等等。
10、常见的身体缺陷——脊柱弯曲异常、扁平足等。
11、常见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等。
12、外环境中一些能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叫病原体。
传染病就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传染病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13、传染病的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殊的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免疫性:有的传染病在病愈后可获终身免疫(4)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①潜伏期:最长潜伏期;②前驱期★14、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怎样预防(简答)1)基本环节(1)传染源①传染病患者;②病原携带者;③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选择)切断传播途径①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麻疹、水痘);②饮食传播(消化道传染病——菌痢、甲型肝炎);③接触传播(沙眼、红眼病);④虫媒传播(蚊叮、虫咬);⑤医源性传播(输血)(3)易感人群:保护易感者2)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①早发现病人;②早隔离病人;③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疫苗通过适当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对这种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