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

1、静息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存在着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称为„„

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2、神经冲动的传导:全或无定律、级量反应 All-or-none law: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即“无”反应;而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即“全”反应。

(该定律只适用于单根神经纤维中,只说明兴奋的传导过程,而不是产生过程) 级量反应:在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中,首先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而局部反应的大小与刺激的大小有关,只有当总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超过了阈值,就会产生一个脉冲。

3、突触类型:轴-轴、轴-胞体、轴-树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项传递:前膜——〉后膜 (2)突触延搁:从感应器接收到刺激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历的时间。 (3)易化作用:部分去极化后对下一次冲动更容易引起反应。 (4)抑制:前膜释放的递质并不能使后膜产生兴奋,反而是抑制。 (5)总和:微弱刺激反复作用,使后一神经元阈下兴奋产生叠加,足以使其产生神经冲动。

(6)疲劳:当递质的消耗比释放更快的时候,突出产生疲劳。 (7)药物的作用:特异性的阻断或促进突触传递。 5、E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的反应,使更容易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IPSP:若突触前神经元所释放的神经传递物质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接受器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过极化的反应,使更难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7、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10、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 11、外抑制: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时,周围出现异常的声音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

12、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非条件抑制过程。 13、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这就是扩散、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

14、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组成的。 15、生理心理学研究原则:以生理和心理的一方为自变量,一方未因变量。 16、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刺激法、损伤法、记录法

17、刺激法:用微弱电流或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脑个别部位而产生行为反应的办法。 刺激法的作用:主要是引起或突出被刺激部位的功能或与之有关的功能,从而找出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8、损伤法:研究脑局部损伤对行为的影响,是确定脑功能和脑各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古老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损伤法的作用:消除被损伤部位的功能。与刺激法相反。 损伤法的分类: (1)不可逆损伤 横断损伤:水平面切割 吸出损伤:用于大面积损伤 电解损伤:用于局部损伤 (2)可逆损伤 扩布性阻抑:用不同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 冰冻法:用冷冻探头使硬脑膜下皮层温度小于20度,引起局部皮层一时性的机能去除。 (3)神经化学损伤 19、记录法:把脑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电信号放大,并描记下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20、脑的电现象可分为 自发电活动 和 诱发电活动 两大类,两类脑活动变化都在大脑直流电位的背景上发生。

21、事件相关电位(ERP):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脑的感官后,针对刺激诱发出的皮层脑电信号。

22、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3、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这种能量就是这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并且在一定的适宜刺激强度和范围内才能产生感觉,过高和过低都不行。

24、感受器的功能: 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适宜刺激转变为传入纤维上的神经冲动。 25、感觉的强弱取决于(1)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2)参与兴奋的感觉神经元的数量。(3)大脑皮层的功能能状态

26、随意性眼动包括共轭运动和辐辏运动: 共轭运动: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辐辏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或由近处移至远处时,为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分别发生辐合或分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反方向运动,叫做辐辏运动。

随意性眼动的意义:使物像能最好的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

28、视觉通路: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 29、视皮层功能定位:

V1——简单视感觉 V2——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 V4——颜色觉 30、开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31、闭中心细胞:在神经元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32、三个层次的视觉中枢: (1)低级中枢:视网膜上的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 (2)中级中枢:外侧膝状体(同心圆式,中心区和周边区相拮抗) (3)高级中枢:视皮层。分为简单型细胞、复杂型细胞、超复杂型细胞: 简单型: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超复杂型:感受野是长方形,与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33、视觉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34、物理声学与心理声学: 频率(Hz)——音高(mel) 振幅/声压(分贝)——音强/响度(phon) 波形(复合声的频谱)——音色 实际上音高、音强与频率和振幅都有关,是二者的函数。 35、痛觉的特点: (1)痛觉不仅包含感觉成分,还包含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 (2)适应性较差。多次重复的痛刺激会使感觉敏感化,这是痛觉的独特之处。 (3)性质多样:可按出现部位、特点、方式将痛觉分为很多类。 36、痛觉通路:痛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轴突的周围形成了游离神经末梢,它的中枢支从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后角的第二级感觉神经元,再由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沿脊髓丘脑束达丘脑的后腹外侧核的第三级神经元,由此投射到皮层第一级感觉区。

37、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接受较粗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接受较细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不能兴奋,闸门继续开放,这些冲动直接引起传递细胞的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高级中枢产生痛觉。比如带状疱疹的病毒使粗纤维大量受损,从而导致闸门开放引起疼痛,皮肤的震动和触摸引起粗纤维的兴奋,从而使闸门关闭出现镇痛效果。高级心理活动对痛觉的调节可以用中枢控制系统对闸门控制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加以解释。

39、什么是失认症?它说明了什么? 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觉功能正常,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从而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40、超柱: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检测功能柱组合而成,是简单知觉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单位。

41、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42、ERP:脑事件相关电位 43、朝向反应: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的机制——外抑制 44、朝向反射的特点: (1)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刺激的性质是非特异性的。 (2)在朝向反射中,外周生理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和机能意义。 45、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朝向反应的生理基础):朝向反应的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传出神经元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若不匹配,则导致传出神经元变为反应状态。

46、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在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着选择性注意机制:(1)内侧丘脑-额叶皮层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增加,是随意注意的基础。(2)中脑网状结构会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减低,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

47、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前运动中枢的抑制效应伴随着非随意注意过程,而增强效应伴随着随意注意过程。该理论的特点是,它并不认为注意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相反,它把注意过程看成是前运动中枢特异选择性的抑制效应(被动注意)或增强效应(主动注意过程)。

48、注意的机制的几种理论的区别: 朝向反射理论:在多种生理变化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和神经模式匹配理论:在感觉系统中寻求注意的机制 前运动中枢理论:在运动环节中找到了前运动中枢的注意机制 49、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的共同点: 抑制兴奋时都伴随非随意注意,增强兴奋都伴随随意注意。 50、注意缺陷障碍(ADD):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

51、学习的脑机制(1)整体水平:脑的定位论与等位论的对立统一 (2)细胞水平:异源性突触易化 (3)分子水平:蛋白质变构 52、联想式学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

有三种类型:(1)尝试与错误学习(强化与练习是其基本规则)(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

53、非联想式学习:在刺激和反应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形式。个体的行为变化只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