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溶血性贫血(第5~6节)-第九版内科学血液系统


.
27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性实验 针对PNH红细胞的补体敏感性及血细胞膜上GPI锚链膜蛋白缺乏的相关检查。 1.流式细胞术检测CD59、CD55:表达下降 2.流式细胞术检测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 ①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GPI锚链蛋白; 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经荧光标记的变异体(fluorescent aerolysin, FLAER),可以区分GPI蛋白阳性和阴性细胞; ③目前FLAER一般用于有核细胞的检测,不能评价红细胞PNH克隆; ④是PNH检测的新方法,更敏感、更特异,特别是对检测微小PNH克隆敏感性较高,且不受输血 和溶血的影响。
.
11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①用于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及抗体亚型,是AIHA的确诊试验;
②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③DAT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补体;IAT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温抗体;
病人红细胞
Anti-IgG 或
Anti-C3
病人血清
RBC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13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诊断 1.诊断 (1)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冷凝集素效价在正常范围; (4)近4个月内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其吸附于红细胞上并固定补体,当复温至37℃时补体被迅速激活导致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
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
17
本章小结
1.AIHA是由于机体产生了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和(或)补体所致。 2.WAIHA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血管外溶血,常见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和脾大。 3.Coombs试验阳性是WAIHA最具有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4.WAIHA一线治疗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二线治疗包括脾切除,抗CD20单克 隆抗体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概念及分类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 体主要是IgG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年女性多见。
.
7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26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约半数病人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增多,但不如其他HA明显。 合并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尤以红系明显。 有时可呈增生低下骨髓象。 长期尿铁丢失过多,铁染色示骨髓内、外铁减少。 (三)血管内溶血检查
.
25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一)贫血 可有不同程度贫血。 (二)血红蛋白尿 (1)典型表现是晨起出现血红蛋白尿(葡萄酒样或酱油色尿)。 (2)感染、月经、输血、手术、情绪波动、饮酒、疲劳或服用铁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都可 诱发血红蛋白尿。 (三)血细胞减少的表现 感染和出血。 (四)血栓形成 病人有血栓形成倾向,常发生于肝静脉,其次为肠系膜、脑静脉及下肢深静脉等。 (五)平滑肌功能障碍 腹痛,食管痉挛,吞咽困难,勃起功能障碍为常见症状。
.
28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3.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微量补体敏感试验等。
.
29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一)临床表现符合PNH (二)实验室检查 1.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 项实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 (1)两项以上阳性; (2)一项阳性但是具备下列条件:①两次以上阳性;②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或有肯定 的血红蛋白尿出现;③能除外其他溶血性疾病。 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外周血中CD55或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5%~10%为可 疑),或FLAER阴性细胞大于1% 。 临床表现符合,实验室检查具备(1)项或(2)项者皆可诊断,(1)、(2)两项可以相互佐证
.
9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起病缓慢,表现为头晕乏力。 2.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3.继发性HA可有原发病表现。 4.感染等诱因可使溶血加重,发生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 5.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称Evans综合征。
.
10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18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19
重点难点
掌握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熟悉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了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发病机制
.
20
内科学(第9版)
一、概述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 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的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病。
.
15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冷凝集素综合征 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抗体多为冷凝集素性IgM,是完全抗体,在28~31℃即可与红细胞反应,0~5℃表现为最大
的反应活性。 以血管内溶血为主,遇冷时IgM可直接在血循环中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并激活补体,发生血
.
22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AChE
CD55
C8bp
CD59

GlyA
CD59:反应性溶血膜抑制因子 CD55:衰变加速因子 AChE:乙酰胆碱酯酶 C8bp:C8结合蛋白 GlyA:血型糖蛋白A …… 二十几种锚链蛋白 糖化磷脂酰肌醇锚(GPI)
正常红细胞
.
23
内科学(第9版)

CD59
.
14
内科学(第9版)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3)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4)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MMF)等; (5)其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等。 3.输血 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熟悉
AIHA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了解
AIHA的鉴别诊断
.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科学(第9版)
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系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 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HA。 分类
温抗体型AIHA(WAIHA) 临床分型
冷抗体型AIHA
.
6
.
30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PNH分类(国际PNH工作组) 1.经典型PNH:该类病人有典型的溶血和血栓形成。 2.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如AA或MDS。 3.亚临床型PNH:病人有微量PNH克隆,但没有溶血和血栓的实验室和临床证据。
.
31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④DAT的诊断价值更大,但2%~11.5%的WAIHA的DAT试验呈阴性。结果分析注意假阴性和假阳
性。
3.其他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血清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增加。
必要时可行抗核抗体系列、病毒抗体等检查明确AIHA的原发病。
.
12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实验室检查
.
32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
无特异治疗,应避免感染等因素诱发溶血发作 (一)对症支持治疗 1.输血:必要时输注红细胞,宜采用去白红细胞。 2.雄激素:刺激红细胞生成。 3.铁剂:如有缺铁,小剂量铁剂治疗,如有溶血应停用。 (二)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 2.碳酸氢钠; 3.抗氧化药物; 4.抗补体单克隆抗体 Eculizumab。
管内溶血。红细胞在流经身体深部复温后,红细胞释放冷凝集素,只留有C3和C4调理素片段, 主要在肝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发生慢性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为末梢部位发绀,受暖后消失,伴贫血、血红蛋白尿等。冷凝集素实验阳性。DAT阳 性者多为C3型。
.
16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 多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 抗体是IgG型双相溶血素,又称D-L抗体(即 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20℃以下时
临床主要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睡眠后血红蛋白尿。 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