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的研究

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的研究

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的研究发表时间:2011-05-03T11:42:18.700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中旬供稿作者:胡俊峰[导读] 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开设尚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

胡俊峰南通大学商学院【摘要】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开设尚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

由于师资缺乏、教学方法僵化等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社会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地方高校建立创新的标准化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涵盖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各教学环节,并使各个教学环节能有机衔接。

该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英语能力、基本技能为目标,在短期内,可迅速提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质量,并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标准化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02-03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外界的经贸、技术、文化等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于能熟练运用外语且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

为此,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求高校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所开设的双语课程要与国际接轨。

而工商管理类课程以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性,成为许多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首选。

双语课程的开设将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应用外语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也在尝试开设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但由于优秀师资缺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应该从地方高校的现状出发,从规范双语课程的标准化体系入手,逐步提升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的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商务谈判》双语课程为例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同时使用母语与英语进行思维,能根据实际对象与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

双语教学强调在学习非语言学科类知识的同时习得外语,强调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与对比,来促进英语教学实施,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而汉语作为辅助手段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

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商业沟通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具备扎实的商务谈判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谈判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各项商业活动,提供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决策工具。

因此,《商务谈判》双语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强、英语运用广泛、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实现双语课程标准化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和商务谈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商务谈判》双语课程教学的经验,将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概括为以下特点:(1)以小组案例讨论或情景模拟为主的教学互动模式替代传统的讲授为主模式;(2)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是根本目标;(3)运用英语进行师生互动是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手段;(4)以中英文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其他以英文表述为主的教学流程;(5)基本技能衡量与基础知识考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考核环节。

三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双语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缺位等原因,导致双语类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影响了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1.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导致教学模式僵化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开设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师资主要由“海归”青年教师担当。

他们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缺乏,对课程教学的难点、重点把握不够,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满堂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都未获得提升,达不到双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中英文运用的方式方法、切换时机、运用比率不当按照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使用英文的比例不低于50%;但实际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往往达不到要求;而且,在中英文教学分配比例方面,未能突出重点,对于学生应知应会的专业词汇和基本知识点,往往忽略用英文解释,导致双语教学的英语教学重点不突出,使双语课程达不到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中英文切换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英语思维的不连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3.未能发挥班级教学的特点,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共同提高在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有高有低是正常现象,而班级教学的优势在于同学之间比较熟悉,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那些英语基础好,能跟上教师节奏的学生,从而导致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边缘化,使他们进一步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对双语课程的兴趣。

4.缺乏对学生课程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明确指导,导致课程教学综合效率较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对课程预习的重视,预习内容布置不明确,这导致学生在双语课程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反应迟钝,影响学生对当堂课程知识要点的掌握;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词汇与知识准备,导致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课后复习阶段,教师以布置含知识点的客观型作业为主,缺乏安排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小组课程作业,使得课后复习环节的综合效果不明显。

5.教学手段单一,尚未能将公共英语教学方法移植到双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目前双语课程教学主要采用PPT多媒体教学为主,但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不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匹配不同教学方法。

例如公共英语中的情景式教学、反馈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果将其与双语课程具体内容相融合,会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能够迅速进入英语环境状态去习得专业知识。

6.课程考核仍采用试卷考核的传统方式,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双语课程的考核仍采用试卷考试为主的方式。

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为例,双语课程的试卷考试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30%,而试卷内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这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而从《商务谈判》课程本身而言,学生谈判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教学要求的关键。

四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标准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1.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充分体现双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双语课程教学中对中英文讲授比例的合理安排,强化了双语教学中英语为主导语言、中文为辅助语言的概念,体现了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理解和接受专业内容为主的指导原则。

同时,双语教学模式标准化使各教学环节有机相连,重视教学互动环节,强调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可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双语课程师资缺乏问题教学模式的标准化可以使地方高校双语师资不过度依赖于“海归”教师。

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都基本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他们只要课程准备充分,按照标准化教学模式实施,尽管可能在语言、语调方面有所欠缺,但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思维习得专业知识的能力。

标准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使青年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有章可依,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双语课程的后备师资人才。

3.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使课程教学质量更具有一致性,教学各环节更顺畅教学模式标准化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解决了在双语教学试验阶段教学质量无法控制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基本得以保证,基本达到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并为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

同时标准化也使得课程教学各环节联系紧密、可控,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在双语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4.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架构体系教学模式标准化,使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被影响,通过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用英语思考专业知识的习惯;从而在学习过程,逐步融入其中,英语实践能力得以逐步提升,并建立起系统化的以英语为平台的专业知识架构体系。

五建立标准化双语教学体系的措施——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1.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思想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应与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相适应。

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照顾到多数学生对双语课程的适应性。

在教学初期,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公共英语基础平台上接触专业英语,增强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并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充专业词汇量。

例如,简单的概念、专业名词用英语解释,重要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可用中文进行深入分析及讲解,而用英语进行补充说明;教师英语语速尽可能慢一些,尽可能采用初级英语用词。

在教学中期,采用“整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自然地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交替使用,互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磨合,引导学生自然地用英文表达思想,从而使双语课堂上英语的使用成为一种自然流露。

在教学后期,在学生已完全适应了老师的语音、语调和授课方式后,采用“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

此阶段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解答问题能力。

如尽可能使用精炼简洁、发音标准的英语,辅之以形体动作,直观、形象地讲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2.以课前预习环节为基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应重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课前预先安排、布置当次课堂教学所需要涉及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加以熟悉了解;预先布置当次课堂教学需要讨论的案例和模拟谈判情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预先进行讨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难点和重点,而且可以提高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创新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考虑建立双语教学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将预习任务和复习内容,发布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以课堂教学环节标准化为重点,强化学生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架构(1)通过学生分组,建立互动教学的基础单元。

以一个班40个学生为例,可分为5~6个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差异水平组合,每个学习小组内都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种子成员,便于学生开展模拟谈判和案例讨论;同时要求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适应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互动,把小组间竞争变成内在动力,逐渐将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环节和教学互动环节的时间与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