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
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前言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方言与地方历史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
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
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
”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
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
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
“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
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这些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色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
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的词汇手段的称述。
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
不论是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方言差异,或者是不同时代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语言变迁,对于方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就文化史的方面说,从方言词汇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比如,在高原地区有塬,梁,沟,峁,在丘陵地带有墩,坑、坂、坪。
在沿海有岛、屿、礁、港、洲。
河网地区有浦、渎、涌。
这些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地名是不同的地形地貌在方言中凝固下来的差异。
在山说山,山区、丘陵地多有“山前、山下、山顶、山脚、山崖、山沟”一类地名;在海说海,沿海地区则多“海滨、海口、海涂、海湾”一类地名。
也有说出矛盾的,比如,云南管湖叫海(洱海、程海、阳宗海);福建管海叫江(鹭江、石井江、涵江)。
昆明有许多谚语就是拿山、水、树木做题的:水到沟自开,花开蜂自来,树多水自流。
更有四川方言的“酸不隆冬”:引申义为扭捏动作。
例如:酸不隆冬那个样子哦。
旧时农村,家家皆备酸青菜,人人喜食。
开江地处水源台地,多喀斯特地貌,故县人谓其水质“硬”,长期饮用,尤其需要食用酸性物质加以调和。
三方言与地方习俗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名族的也正是语言。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说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
民俗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的语言,它必然活跃在民俗领域,语言和民俗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民俗的地方性往往会在方言中表现出来。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广大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各地形成了许多有同有异的习俗。
各种习俗在不同方言中都有不同的名称。
从命名称谓、红白大事、四时节庆到民间信仰、地方神只、行业褒贬,明目之多,难以计数。
清明上坟或称“扫墓,拜纸,拜山”;端午节单是节日名称就有“端阳、端午、五月五”等说法。
闽台两省共同祭祀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就有“天妃,祖妈、圣母、开台妈、崇福夫人”等名称。
对于不同职业者的称谓,有的含有敬重的褒义,有的含有轻蔑的贬义,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对各种职业的评价标准。
闽南话称道士为“师公”,称和尚为“和尚仔”,称基督教徒为“食教的”。
广东话干脆把说话啰嗦的人叫“讲耶稣”,这都表现了早期对外来宗教的某种排斥心理。
福州从事烹调、裁缝和理发手艺的人甚多,旧时曾经散布全省,本地方言对这些靠手艺吃放的劳动者是尊重的,称为“厨师父、衣裳师父、剃头师父”。
都老师和中医都称先生,这是全国普遍的说法,但是内陆山区常有“天地君亲师”的灵位放置厅堂来供奉的习俗,并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谚;闽南话则把教书和寡妇列为同等的吝啬者,对老师并不十分尊重。
四、方言与文化心态这里说的文化心态指的主要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当然有许多是全民族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近年来,汉语西宁方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研究的视角一般在词语汇释、语音、语法等方面,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从“党家”、“亲戚”等语汇看血缘观念最明显的特点是:标榜共同的祖先,其目的在于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亲疏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义务。
在中国,这种观念由来已久。
《礼记·大传》说:“同姓从宗,合族属。
异姓主名,治际会。
名著而男女有别。
”于是在汉语语汇中就出现了“父党”、“母党”等语汇。
《尔雅》对“父党”一词的解释是“父之党为宗族。
广东地区无论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还是在过去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都曾领风气之先。
这是广东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广东地区的人们对其地域文化的珍爱,也成为华夏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
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珍爱,有时一不小心跨越了界限,走向了相对保守的地方文化心态,以致在全国范围内,人们总觉得广东多年来虽有闯劲,但缺乏创意;虽有勇气,但缺乏大气;起步很早,但难以迈出更大的步子。
这种格局上的缺憾,一定程度上来自广东地区人们文化心态上的相对保守。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不自今日始。
早在唐代,广州就是一个对外贸易的港口。
那里的商业运作早已十分惯练,商品经济意识可谓广泛地深入人心,粤语口语中的一些说法就充分表现了这种意识,并且成为培育这种意识的世代相传的教材:“利市”意为发红包,给红包在其他地区通常理解为送人情,在这里是希望带来更多的市场上的赢利。
“着数”是对上了账,这账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而是有利于自己、占了便宜的,用普通话来解读就是“合算”。
“发”、“发达”在广州话只用来指“发财”,看来,发财事关重大,其余都是次要的、派生的。
“卖广告”就是登广告,明明是拿钱付出的,却不说买,因为只要有人看了广告、买了你的商品,广告便有了赢利的效果,粤语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商业运作的规律的。
“揾钱”是找钱,谋生、经商、挣钱都可以说“揾钱”,这说明商业经营最重要的是找到门路,获得市场需求的信息,而不能守株待兔、坐等是不能渔利的。
这类方言词还有很多:“帮衬”意为光顾,“断市”是脱销,“发市”就是成交、买卖兴隆,“发钱寒”是财迷心窍,“吉屋”是空屋(空、凶同音避讳)。
看来,在生意场上的竞争有时是有运气的,广府人不怕死,却怕衰。
在广东话,“衰”的本义是运气不好、倒霉,也引申为糟糕、缺德、下贱,并常用来骂人:“衰人、衰公、衰仔、衰婆、衰女、衰神”都是这类骂人话,在岭南先民眼中,衰败可能比生病和死亡更加可怕。
因为那是无法预料、也难以救治的。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流行语已经蔚为大观,自成体系。
语言的变化发展从来都是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
由此,网络流行语当之无愧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方言”即是网络流行语渐成时尚,社会方言记录当今时代深层的心态。
语言学家们就将这些“网语”做了分类,包括符号语(如^O",代表一只可爱的小猪),谐音语(如885,帮帮我;酱紫,这样子),字母语(如BT ,变态;PFPF,佩服佩服),旧词新义(如恐龙,指长相很丑的女性;天才,天生蠢才)……如今,如果你还不认识“囧”、“槑”、“烎”,你还不会说“杯具”、“酱紫”、“7456”,你还不知道“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那你就彻底“OUT”了!2004年,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做人要厚道”不经意成为当年的第一网络流行语。
社会学家就指出,实际上是说出对建立社会良好诚信度的希望。
2008年的第一网络流行语“打酱油”也是如此。
此话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采访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打酱油”传递的,除了有审美疲劳外,还包含了一种无奈,甚至是无语。
至于2009年忽然流行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背后是“无聊文化”。
当时,成千上万“魔兽”游戏玩家在等待服务器重新开放,从而引发一种集体的无聊感。
由此,一句最普通的话,被给予了丰富解读。
还有“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来源是易中天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杯具”一词,精妙地传达着现代人对人生况味的集体谐谑。
一开始,网络流行语只是人们的‘假肢’,但现在,它进入现实成为真实,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祖宗言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性的存在,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保证,也决定了祖宗言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地以其特定本质和开放系统而显示其自身活力,从而与普通话并行不悖。
当今社会急剧转型,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祖宗言”自身也将必然地变化发展,与众多传统文化资源一样转化为一股文化软实力。
更多了解祖宗言就更成为了必要。
包括“祖宗言”在内的诸多“民族民间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给我们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万世繁荣昌盛的民族振兴之路”。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管窥我国方言系统有些许帮助,对于我们保留民族语言,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保留祖宗留给我们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