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
目录
第一讲走进诗词第二讲鉴赏诗词第三讲诗意栖居第四讲诗情生命
第一讲走进诗词
一、诗词的基本常识
1、诗
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按音律分
(1)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渊明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①律诗
●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②绝句
●每首四句
●对仗比律诗自由
按“言”分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
●比较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2、词
一种韵文形式,由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上阕上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下阕下片)
词牌:词调的名称。
按谱填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带着镣铐跳舞
——闻一多
3、诗与词的主要区别
(1)诗的句式大致整齐,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2)诗可不与音乐配合而作,词配合音乐而创作。
诗词趣谈:清明(杜牧)四言诗: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五言诗: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六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长短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讲鉴赏诗词●意象
●思想感情
●语言
还可以关注:表现手法
意象是作者寄托情感的
“附着物”。
“诗者,天地之心。
”
●“逝者如斯夫”——孔子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柳永
●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意象:梧桐
(一切景语皆情语)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别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意象:传递诗意表达诗情构建诗境
二、思想感情
诗词既反映现实,体现其社会作用,又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与志是并重的。
首先是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建安风骨”、陶渊明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花间派”温庭筠
“婉约派”李清照、周邦彦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
2、个人经历和思想、性格特点
例如:
“词中一帝”李煜
“词坛飞将军”辛弃疾
第二是论世。
诗词的鉴赏,不应忽视创作背景,这个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内容,这些对诗人创作往往有直接影响。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如:南渡前后的李清照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
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贵族少女的
闺阁生活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落金华的
堪怜生活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唯国是爱的爱国情怀
2、借助背景,把握写景的作用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真实的,可虚构)或前人的章句。
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典故:汉武帝与皇后陈阿娇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刘方平●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辛弃疾
三、语言品:字句悟:情感融:意境
雄壮——悲壮
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语言风格
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豪迈雄奇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
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慷慨高昂的情感。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层层递进中的深沉诗意:
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羁旅的孤独——悲秋的情感——多病的苦闷——离乡万里——人在暮年
悲壮慷慨
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言朴素平淡,质朴无华,
平淡中含深意,质朴中有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
意境,表达怡然欣悦的感情。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常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第三讲诗意栖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钟嵘
●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