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_毕亚男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_毕亚男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 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2 治疗方法
# 8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2010; V o .l 44 N o. 3
揭示中医药各种有效治疗方法的本质, 还应制定并实行 统一的诊断评判标准, 建议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 疗法进行比较研究, 筛选出最佳方案, 同时还需继续探 寻新方药、新方法, 使治疗本病方法更加多样, 疗效更为 显著。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耳穴放血、穴位注射、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32] 。
3 展望
目前虽然治疗黄褐斑方法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但尚无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故多提倡中西医结合、内 外同治, 多种方法并用。不过, 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 面因其无毒副作用, 并有较好疗效, 而得到广泛 重视。 但中医治疗黄褐斑尚存一些问题。如临床分型、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对照组不严密, 观察不严谨, 难以 作出准确公正的临床研究报告; 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 但开展动物实验研究较少, 故病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 入等。笔者认为, 今后应继续加强实验研究, 期望可以
#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2010; V o .l 44 N 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 法。认为 黄褐斑与 肝脾肾 三脏关 系密切, 中医 药对黄 褐斑在 内外治 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 r., 2010; V o.l 44 N o. 3
# 83#
属阴虚阳亢、阴阳失调之证。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中医学认为 / 久病成瘀 0, 其病机无论肝郁、脾湿、肾亏, 最终均可导致 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 颜面, 而成 斑片。 而中医又有 / 无瘀不成斑 0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正如 5灵枢 # 经脉篇 6曰: /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0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 环, 改善面部 皮肤代谢, 使面 部色素逐 渐消 散 [ 6]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B I Y a-nan1 PAN X iang- long2 1. Shanghai Un iversity of T rad it iona l Ch inese M edc ine 2. Shuguang H ospital A ffiliated to Shanghai Un iversity of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 ine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辨证、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卢晓梅 [ 8 ]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 分为 3 型: 肝 脾不和 型,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 丸加减; 肾阳 不足型, 用 十补 丸加减。吴景 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型: 肝郁气 滞型, 用 丹栀逍遥 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 二陈汤加减;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湿热下注 [ 13] 、寒湿凝滞 [ 14] 等
[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 事中西医 结合皮 肤病临 床 研究工作。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肝、脾、肾三脏相互影 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5医宗金鉴 6云: /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0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5素问 # 宝命全形论 6曰: / 人 生有形, 不离阴 阳。0黄褐斑的病 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此证型
证型的报道。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 由柴胡、薄荷、当归、栀子、红花、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例, 显效 65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 等 [ 16] 用祛斑胶囊 ( 当归 12 g, 川芎 10 g, 桃仁、白芍药各 15 g, 红花、制香附各 9 g, 升麻 8 g等 ) 治疗本病 101例, 显效 47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 薏苡仁 40 g, 茵陈、珍珠母各 30 g, 木贼、桑白皮、天花粉各 15 g, 白僵 蚕 12 g, 白芷、生白术、石菖蒲、蛇蜕、蝉蜕各 10 g; 红花、 生甘草各 6 g) 治疗本病 43例, 痊愈 22例, 显效 12例, 有效 8 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 。 此 外,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主要 发 生 在 青 春期 后; 病 情可 有 季 节 性, 常 夏 重 冬 轻 [ 1] 。本病是临床常 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 之一,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 会色素病学组. 黄 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 疗 效标 准 ( 2003 年 修订 稿 ) [ J] . 中 国皮 肤 性病 学 杂志, 2004, 3 ( 1) : 66.
A bs tract: Th is art icle review s th e et 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 a in Ch in ese m ed icine, and b 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 ion sh ip w ith th e liver, k idney and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中药面膜疗法、 中药外熏、外洗、外敷、外 涂等方法 [ 22-27] 。文 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白及、白附子、白僵蚕、白蔹、白茯苓、当归、 川芎、珍珠、密陀僧、赤芍药、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7]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膏剂、散剂、汤剂、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 证加减以辨证论治。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