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品-非贸易品模型
国内劳动力供给为常 数L=Lt+Ln ,工资率以贸 易品度量的W,令P为非贸 易品对贸易品的相对价格 P= Pn / Pt 。
在非贸易品、贸易品部门,世界利率r用贸易 品度量。企业追求以贸易品度量利润的现值最大 化:
max ∑ [1/ (1 + r )]s −t [ PS AN , s G (K N , S , LN , s ) − ws LN , s − ∆K N , s +1 ]
s=t ∞ ∞
max ∑ [1/ (1 + r )]s −t [ AT , s F (KT , s , LT , s ) − ws LN , s − ∆K N , s +1 ]
s=t
பைடு நூலகம்
其中,不存在资本折旧。
∆ i,s+1 =K,s+1−K,s,i =T,N K i i
贸易品、非贸易品部门关于 资本-劳动的利润最大化一 阶条件分别为: Atf’(kt)=r At[f(kt)-f’(kt)kt]=w PAng’(Kn)=r PAn[g(kn)-g’(kn)kn]=w
单-两要素模型间的联系
单:以劳动生产率 差异解释BalassaSamuelson(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效应。 两:以要素生产率 或技术进步差异解释 Balassa-Samuelson(斯 托尔珀-萨缪尔森)效 应。 ★ 根据索洛(Solow) 的增长核算模型,可 看出劳动生产率和全 要素生产率间的差别。 Q=A(t)f(K,L)
从(5)式可以看出:
Pn / Pt =at/an
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并求 微分得: 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 的价格变化率之差等于非贸 易部门与贸易部门的边际生 产率变化之差。
因此: 若贸易品部门的劳 动力生产率增长率高于 非贸易品部门,则非贸 易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两要素模型
基本假定: ★要素市场与最终 产品生产完全竞争 ★贸易品表示的非 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完全 由生产技术决定,需求 (偏好)不起任何作用。
若非贸易部门是劳 动密集型的,利率的增 加,使劳动工资率下降, 进一步降低非贸易品的 相对价格。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 理指出产品相对价格的变 化使价格相对上升的部门 所密集的要素价格上升。
密集使用资本部门的 资本报酬率增加使得该部 门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这与斯托尔珀-萨缪 尔森定理相对应。
Balassa-Samuelson(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效应 设价格水平为贸易 部门、非贸易部门的价 格权数分别为r,1-r. 则国内、国外的价 格水平分别为 P=p^1-r P*=(p*)^1-r 国内外,价格水平之比 为P/ P*=(p / p*)^1-r
其中,p 、p*分别表 示1单位两国非贸易品与贸 易品的国内、国外价格,P、 P*分别表示国内、国外的 价格水平。 因此:国内对国外的实 际汇率仅依赖于非贸易品的 相对价格。
若国内贸易品部门的技术进步快于非贸易品部 门,则国内非贸易相对价格以及整体相对价格水平 将上升,该国将经历实际汇率升值。 可看出,这结论的成立并不依赖于模型的需求方。
★资本能在国际间 自由流动,劳动不能在 国际间流动,但可在国 内贸易品与非贸易部门 间流动。 ★生产在规模报酬 不变的条件下进行
假定一个小国经济在规模 购买力平价(PPP) 不变的条件下用劳动和资本生 对贸易品部门成立。 产贸易品及非贸易品: Yt =At F(Kt ,Lt ) Yn=AnG(Kn,Ln) t,n分别代表贸易品、非贸 易品部门,Y为产出。 A表示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 资本在国际间流动, 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 需求不会影响非贸易品的 相对价格。
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 为全要素生产增长率、资本 所得报酬相对份额和资本劳动比例增长率。
★资本积累和技术进 步是由劳动生产率对 Balassa-Samuelson (斯 托尔珀-萨缪尔森)效 应的间接解释。
★根据Balassa-Samuelson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模 型:非贸易品相对价格上升 有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引 起。
★在世界r一定时, 完全可以确定非贸易品 的相对价格P。 ★长期、完全可预见 的建构中,需求变化 (包括政府购买)对相 对价格P的确定没有影 响。
技术进步及利率变化的相对价格效应
由零利润条件可知: Atf(kt)=rkt+w (a) PAng(kn)=rkn+w (b) ★对a式两边取对 数,然后微分得到的结 论 表示劳动收入在贸 易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 所占的份额。 ★同理,对b式两边 取对数,然后微分。 若非贸易品对贸易 品部门是更为劳动密集 型的,则将使得非贸易 部门的相对价格不断提 高,而非贸易品部门越 是劳动密集,P的增长 速率就越高。
贸易品-非贸易品模型
单要素模型 两要素模型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单要素模型
成立的基本假设: ★各国间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流动导 致贸易-非贸易部门工资均等化。 ★购买力平价(PPP)对贸易品成立, 非贸易品不成立。 ★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增长高于非贸易 品部门。
线性函数
Qt=atLt (1) Qn=anLn (2) Qt, Qn分别表示贸易部门、 非贸易部门的产量。 Lt,Ln分别表示贸易部门、 非贸易部门的劳动投入。 at,an分别表示贸易部门、 非贸易部门生产中的劳 动力的边际生产 率。 假设用于两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既 定、劳动力充分就业,则: L=Lt+Ln (3) 可用产出水平及生产力系数表示 L=Qt/at+Qn/an 表示为Qn是Qt的一个函数: Qn=anL-(an*Qt/at) (4)
生产可能性边界
当Qt=0时, Qn=anL 当Qn=0时,Qt=atL 据(4)知,生产 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 an/at。 生产可能性的斜 率越陡,贸易品-非贸 易品的相对价格就越大。
假定生产技术是劳动投入的线性函数
生产一单位非贸易 品的劳动成本为W/an。 因此: Pt = W/at Pn= W/an(5) (5)称为利润最大化条件: 当工资水平为W时,1 劳动力的边际产品等 单位的贸易品的劳动成本 于生产工资,生产工资用 为W/at。 工资与产品价格之比衡量, 即 at =W/ Pt ,an = W/ Pn 对某种商品,产出价 等于1单位商品生产所耗 费的劳动成本,每单位贸 易品需1/at单位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