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豆杉的栽培养护管理摘要:本文致力于阐明东北红豆杉的栽培养护管理要点及栽植的可行性与未来的市场前景发展。
以多角度、深层次,充分的说明了东北红豆杉在各个时期的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
为东北红豆杉的栽植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东北红豆杉易成活,繁殖快,成林迅速,药用价值高。
适宜于长江以北地区大面积栽植,加以国家的政策辅助,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必定引领尖端,独占熬头。
关键词:东北红豆杉;栽培养护;管理技术1.前言东北红豆杉又称紫杉为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常绿乔木植物是远古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植物,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等地与红松、沙松和落叶乔灌木混生。
东北红豆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均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
现在,我国北京、上海、辽宁、云南、四川虽然相继建成了紫杉醇的制药厂,但原料很缺乏,急需大力开展东北红豆杉繁育栽培的研究。
东北红豆杉不仅是珍稀的药用植物也是园林、庭院内部绿化、美化的良品,是目前最珍贵稀有的高档绿化树种。
东北红豆杉抗寒性极强,是目前我国已知红豆杉科树种中最抗寒的人工栽培的东北红豆杉,曾经受-35.3℃的低温而无冻害。
东北红豆杉四季常绿,随着季节不同叶色变化,树形优美。
用种子繁殖,苗木定植后,树干高大挺直,秋季全树结满红色果实,硕果累累满枝头,叶绿果红颜色分明,远处望去,景色迷人,是绿化极其难得的优良好树种。
具有独特的盆景观赏价值是东北红豆杉的又一大特色,使用矮化技术处理的东北红豆杉盆景造型古朴典雅,枝叶紧凑而不密集,舒展而不松散,红枝、红茎、红豆、绿叶使其具有观枝、观茎、观果、观叶的多重观赏价值。
光滑的红茎代表坦荡与高贵,常绿的针叶表达坚毅与永恒,酷似“相思豆”的红豆彰现了爱心与思念。
整株造型幽静典雅,超凡脱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红豆杉因其资源稀少,被列为我国一级珍稀树种加以重点保护。
现经过多少年来的引种驯化后,其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并开始发展壮大。
2.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2.1形态特征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又称紫衫、赤柏松、紫柏松、宽叶紫杉、米树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日本、朝鲜等地,高可达到20m左右,胸径可达1m左右。
树冠呈倒卵形或阔卵形。
树皮为红褐色或灰红色,片状剥裂。
叶片于主枝上为螺旋装排列,微呈镰状,雌雄异株,球花生于前年枝的叶腋,种子卵圆形,假种皮为红色,成熟时为紫褐色,具有光泽,长约0.6cm,直径0.5cm,肉质,富浆汁。
2.2生活习性东北红豆杉耐荫,在肥沃排水良好的灰棕壤上生长,在水湿地或沼泽地不能生长,多散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阴坡或半阴坡的湿润、肥沃的针阔混交林内。
生于山顶多石或瘠薄的土壤上,多呈灌木状。
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可耐零下30℃以下的低温,抗寒性很强,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忌暴热、暴冷和空气干燥,属阴性树种。
喜湿润、怕涝,适于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酸性壤土上种植,忌盐碱。
苗期不耐光照。
10年生以上植株在全光下枝叶茂盛。
苗期生长量小,如4年生苗年生长14cm,12年生主梢年生长量30cm。
3.繁殖方法3.1种子繁殖法3.1.1收集种子9-10月间采收红色的果实,去其假种皮和果肉后洗净备用。
3.1.2破损种皮将种子混合粗沙用脚底在粗糙水泥地上进行反复磨擦,磨破其种皮、磨薄种壳,这样可以能使种子容易透水、透气,且发芽快。
3.1.3变温处理将破损了种皮的红豆杉种子混和湿沙,放在零下3℃以下的环境中冷冻25~40天,在冬末或早春播种后,在25℃以上的气温的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种子开始萌发。
将破损了种皮的红豆杉种子混和湿沙,放在零下3℃以下的环境中冷冻25~40天。
3.1.4播种育苗采用条播或撒播,最好是点播,条播时用板条横压1厘米的小沟,将种子均匀撒入,盖上腐殖土;撒播是种子均匀撒在整平的畦面,上盖0.5-1厘米厚的腐殖土;点播是用食指在畦面上按3-5厘米×3-5厘米的距离点小坑,每小坑一粒种子,然后扶平。
播完一畦浇足水,盖上草帘等覆盖物保湿。
出苗后遮荫,荫棚的透光率在15%-20%左右。
要求对苗床定期除草,半月左右追淡尿素水一次。
3.2人工扦插繁殖3.2.1扦插材料的准备扦插棚的大小,要以扦插种苗穗的多少而定。
种穗一般每平方米扦插650~1300株。
在计算大棚面积时,除直接扦插面积外,还应加上步道、积肥场及工作间等辅助设施的面积。
扣棚时间应在扦插前10天-20天。
扦插基质采用砂、珍珠岩、草炭、蛭石、腐殖土、炉灰渣等分别做扦插基质,效果以草炭为最好。
应选用小龄树种进行种穗的采集。
25年生以下的母树靠近树冠中、下部外围,的2~3年生枝条。
且能选阴面枝条不选阳面枝条,选苗圃内母树不选野生母树。
扦插枝多选用1~2年生的枝条,以2年生枝带有1年生枝为好。
为了提高扦插枝繁殖成活率,保证采集枝条的营养物质储存最多,一般在树液即将流动的10~20d之前采集(3月10日之前)。
采后如不立即扦插,应用雪藏的方法保存在0℃以下的冰冻地方,要做到随时检查,避免发霉及鼠蚁咬食。
采用半木质化的嫩枝扦插时,要做到随采随插。
3.2.2扦插方法一年四季均可扦插生根,可做到随采集种穗、随时扦插繁殖。
硬枝扦插4月至5月上旬,效果最好。
嫩枝扦插7月上旬到8月上旬为宜。
在温室扦插时,为提高扦插成活率,多用ABT1号、ABT2号生根粉处理,先用95%酒精少量将ABT1号、ABT2号生根粉溶解后加入蒸馏水,调配成100mg/L的溶液,将枝条浸泡3h或将萘乙酸用95%酒精稀释后加入蒸馏水,配成200mg/L浓度稀释溶液,将枝条浸泡3h。
浸泡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枝条粗细、木质老化程度分别掌握,一般浸泡时间控制在0.5~3h。
扦插枝浸泡长度3~5cm,要边浸泡、边扦插。
前期管理要注意土壤保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湿度、温度并及时通风。
在小拱棚里扦插,将窖藏枝取出,用清水浸泡1h,甩净水分,用果树剪子剪去0.5cm长,剪口呈马蹄形,以利生根。
将修剪好的枝立即放入事先配制好的ABT生根粉或萘乙酸溶液里,浸泡0.5~3h,立即扦插。
扦插深度为插穗1/2左右,即10cm插穗,插入基质中部分为4-5cm。
插穗株、行距根据种穗规格的不同,可定为2.5-3cm、3-3.5cm、3.5-4cm、4-4cm。
实际操作每平方米扦插650-1300株。
3.2.3扦插后的光照、温度、湿度管理扦插后床面深5~10cm处的地温应保持在22~28℃左右,土壤持水量约为60%~70%,开始时应每天喷水2次,2周后要每天1次。
棚内的温度以18~28℃、湿度以75% ~85%为宜,避免通强风以免造成失水。
东北红豆杉扦插必须遮阳,减少阳光直射,生根遮阳率以60%~70%为宜,成活后要逐步撤掉遮阳物。
4.栽培养护管理4.1苗期管理扦插枝及幼苗成活后都需及时浇水、遮荫、通风、排热,拱棚内温度前期保持在25~30℃,忌暴晒,及时松土、除草。
进入雨季全部撤除塑料布或遮荫网,晴日遮荫。
天气较热土壤干时要及时补水,水温最好是晾晒的,忌用深井水抽取上来直接喷洒浇灌。
幼苗期管理应将浇水放在第一位,后期温度稳定时及时撤除塑料布,换用黑色遮阳网覆盖。
实践证明,小拱棚式的扦插育苗床用黑色遮阳网覆盖比用塑料薄膜覆盖易掌握温度。
中前期土壤保持高湿状态,50~60d后确认插枝已经成活,再适当减少浇水次数。
4.2幼苗越冬保护东北红豆衫幼苗,在野生条件下,耐寒能力很强。
那是因为有高大的森林植被保护。
人工环境生长幼苗与野生环境相差甚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
创造近于或优于野生环境的条件。
方法是:上冻前灌足封冻水,然后盖一层落叶再支拱架。
封冻时外扣塑料膜封严,上盖遮荫物即可。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减少空气流动,提高膜内的空气湿度,减少幼苗枝叶的水分散失。
其主要原因是:冬季根部不能吸水,空气湿度过小,枝叶失水过多,易造成抽条、干枯。
一般播种实生苗,原畦保护两冬室外扦插苗或温室扦插苗。
室外移植苗保护一冬即可。
春季化冻后,撤去塑料膜并浇水。
4.3小苗移栽与管理4.3.1选地与整地应选择保水性能好,质地疏松、通透性良好,不带草种及害虫的营养土。
移栽前先要整地,选择阴坡、半阴坡或日照短的沟谷地带,整地要求深翻,并要求细致整地。
还要注意对土壤病虫害的防治,但应注意保护根系,要及时除草,移栽的前1周,要浇足底水。
4.3.2小苗移栽红豆杉小苗栽植前对土壤要杀菌消毒,用多菌灵500—1000倍液杀菌。
根际浇灌少量土壤农残降解剂,再灌透定根水。
可采用穴植法,先在确定株行距的苗床上挖出小穴,底部成圆锥形。
圆锥的顶尖距离床面约为5cm,将小苗的根均匀地伸展在穴底小圆锥表面,注意根部要舒展,然后轻压小苗根颈部周围的浮土,以土表与小苗根颈部持平为好,及时浇透水,使土与苗根紧密接合。
定植7~10天后,用97%“恶霉灵”3000倍液根际浇灌,消除土传病害,预防苗木立枯、根腐等根部病害。
7-10天一次,连灌两次。
4.3.3小苗移栽后管理小苗移栽后,特别要注意水份、温度、湿度和肥料的管理。
移栽后要有遮荫条件,特别要注意避免中午阳光的暴晒。
移栽后的初期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最好是采用喷灌、喷雾这样达到的效果尤佳,而叶面喷水是保持移栽苗体内水分平衡的最好的办法。
用塑料小拱棚调节温度和湿度。
晴天掀开棚的两边的塑料膜帮助降温、通风换气;晚间盖好,3-4天给幼苗喷水1次,保持苗床的相对湿度在65%-70%左右,并要注意防止鼠害的发生。
在定植后的第一年,一定要用一层遮荫网遮荫,定植三年以后不必遮荫。
5 - 7月要中耕除草2 - 3次,结合中耕每次每亩追施尿素5 - 10公斤、氯化钾3 - 5公斤,兑水浇施或趁雨天撒施,也可叶面喷施0.25%的磷酸二氢钾。
4.4培育大苗在苗床上生长2-3年后,植株显得拥挤,需进行再移植,培育大苗。
选择阴坡或半阴坡或日照短的沟谷地带,微酸到中性,疏松、排水良好、不积水的地块。
春季应该生长前移栽,秋季应在新梢未停止生长之前进行移栽。
移栽最好选在阴雨天气进行。
一般采用60cm×80cm或100cm×100cm的株行距。
4.4.1大苗移栽栽植过程为:挖穴-填土-提苗-踏实-根际培土-培垄-浇透水。
树穴的大小根据苗木土坨的大小来定,一般比土坨大30-40厘米。
挖好后将苗木放入穴中,立直,回填客土。
填至三分之一时向上提拉树苗,舒展根系,而后填满,踩实。
并再覆以客土,中间应高出地面20-30厘米,并在四周以土围垄防止水流失。
最后浇水至浇透(水下渗速度减慢)。
4.4.2大苗移栽后管理大田灌溉方式以喷灌为主。
灌溉量控制的好,土壤不板结,灌溉均匀,工作效率高;林间栽培采用穴灌方式。
苗木的速生期需水较多,幼苗期应注意出现干旱;灌溉应注意有连续性,土壤追肥后要立即放水;灌溉的时间应选在早上或傍晚,这时蒸发量小,水温与地温差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