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
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

2 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极重要的一种品质。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学生能探究学习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有探究就会有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要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
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

3.3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3.3.1 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3.3.2 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

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3.3 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上做法,在实践中做出了一点成绩,总的来说,表现为二个方面:
第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①下放导语权。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我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

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我乘势上课。

②下放教学字词权。

上新课前,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

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

③下放提问权。

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第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

在这之前,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我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我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

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

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我写教案。

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