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0405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题

20100405大气污染防治法专题

1955年美国国会制定第一部《1955年空气污染控制法》 1963年国会制定《1963年清洁空气法》 1967年国会制定《1967年空气质量法》 1970年国会制定《清洁空气法1970年修正案》 1977年国会修订《清洁空气法》 1990年,国会再次修订《清洁空气法》
– 《清洁空气法》是美国第一部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法 规,它创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对于其他联邦环境法 规有很大的影响。
– 该法除了确立联邦与州的大气保护体制外,还明确赋予联邦政府 为了明确或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而制定政令或规则的权限。 – 该法并不只是单一以大气污染作为规制的对象,而是以保护人 类、动物以及防止其他对环境不良影响的出现为目的。例如,获 得排放许可的条件之一就是尽可能地削减工场等设施排放的残余 物质并予以循环利用。 – 1990年修改该法是以提高设施的安全性为目的的,并且还规定将 保护对象扩大到土壤、水、文化遗产等方面,使该法更具有产业 设施环境保护与安全法的性质。该法的规制对象也从过去的设施 扩大到生产物、机动车以及道路等。
关于粉尘的控制 (1)粉尘及粉尘排放设施的定义。
– 所谓“粉尘”是指由于物体的粉碎、筛选等机械处理或矿 石、土石堆积而排放或飞散的物质。这是将物体燃烧 过程外发生的微粒物质作为粉尘而规定的控制对象。 – “粉尘排放设施”是经政令规定的工厂企业设置的发生 粉尘的设施,及排放或飞散中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物 质的设施。
II.

关于清洁空气地区的空气污染控制
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优于国家标准,为了保存和保护这些地区, 《清洁空气法》规定了“防止空气质量严重恶化计划”和“能见度保 护计划”。 “防止空气质量严重恶化计划”主要措施有:
将清洁空气地区分为三类,采取不同的标准:
– – 大型国家公园和荒野地带属于第一类区域,在这类区域内,不允许有一点 空气质量恶化现象; 所有其他地区都属于第二类,在第二类地区内,大气浓度允许少量增高, 但是不能超过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州长可以把他所管辖的属于第二类 的区域重新划分为第一类,或者划分成第三类。 在第三类区域,为了发展工业允许大气浓度有较大幅度增高,只要不违反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在任何“防止显著恶化”的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大型工程必须经过批准。申 请人必须证明他的污染排放将不会违反允许的大气浓度增高额,他还必须 同意用“最有效的控制技术”控制所有污染物,不论对避免超出限定的浓度 增长有无必要; 规定污染物浓度最大允许增长量; 对于重大的排放设施的建设采取许可证程序。
建立空气质量基准文件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划分空气质量区域和制定州实施计划; 制定国家新污染源执行标准; 制定国家危险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清洁空气法》的主要内容
I. 关于未达标地区空气污染控制
– 泡泡政策——就是将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空气污染总量比作一个 “泡泡”,这个地区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只要总量符合要 求,在这个地区的各个排放单位或一个排放单位的各个排污口之 间,可以进行此消彼长的协调。

– –
控制这类区域空气污染的其他措施还有:
– –

“能见度保护计划”只针对“强制一等清洁空气地区”,就是对国家空 气质量最好的那一部分国土进行特别的保护。

III. 借鉴水污染排放许可制度的经验,规定了许可 证制度(1990年的修正案) IV. 移动源空气污染控制
– 对排放空气污染物的机动车和航空器加以控制,主 要通过规定新车排放标准、控制现有车辆的排放、 管理燃料、验证扶植低排放车等措施。
(2)对燃料使用的控制。 由于日本冬季建筑采暖使用燃料增加,硫氧化物 的排放状况就不很理想,对于这类都市型硫化物 污染,1970年起日本采取了控制季节使用燃料制 度。
– 都道府县知事认为某政令规定的硫氧化物排放设施集 中,而其排放量又因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地区内出现 或可能出现严重硫化物污染时,并认定设施向大气排 放硫氧化物者在使用的燃料不符合燃料使用标准时, 可以劝告排放人在一定期限内遵守燃料使用标准。对 不遵守者,而可以命令其在一定期限内遵守燃料使用 标准。 – 燃料使用标准在重油及其他石油燃料方面,根据环境 厅长官规定的标准执行。
(3)总量控制制度 这是1974年修改大气污染防止法时设定的。其背 景在于,在烟尘排放设施的多数集中地域,推进 某种程度上的高烟筒化还是会出现高浓度污染状 态,K值控制方式对这种状态的改善有困难。为 使这类地区达到环境标准,有必要采取削减全体 地域排放量的新的制度,即大气总量控制制度。
– 作为总量控制对象的地域和烟尘,由政令指定。 – 确定对象后,需要确定烟尘总量削减计划。 – 都道府县知事在征询都道府县公害对策审议会和有关 市町村长的意见后,按照大气环境标准对指定烟尘排 放总量规定削减容许总量和总量削减计划。
V. 臭氧层保护 VI. 控制酸雨 VII. 首次在立法上确立了公民诉讼制度
– 第304条a款规定:“任何人可以自己的名义对任何人 包括美国政府、政府机关、公司或个人等提起诉 讼。”
(二)日本《大气污染防止法》
战后日本对大气污染的法律控制,先是1949年东京都制定 防止工厂公害条例,然后是个地方也制定条例采取各种对 策进行。 1962年,随着日本大气污染全国化而制定了煤烟控制法, 以政令指定发生大气污染显著的地域,并以二氧化硫和煤 尘浓度标准对一定地域内的锅炉设施进行排放控制。
关于特定物质在事故时的措施
– (1)特定物质及特定设施的定义。
作为事故时的控制对象,即突发、大量排放的“特定物质”,是 指经政令指定,在物体的合成、分解及其他化学处理过程中发 生的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或生活环境的物质,如氨气、氟化氢 等。 “特定设施”是指排放特定物质设施中烟尘排放设施以外的设 施。
一是一般排放标准,即煤烟排放设施所产生烟尘的排放标准,由总理 府发布命令规定,包括硫氧化物、烟尘和有害物质三种。硫氧化物排 放标准为将政令规定的一定数值(K值)带入一定的公式而算出随排 出口升高时某时间硫氧化物量的容许限度,K值愈小则控制愈严,一 般将其称为“K值控制”,K值按照不同的污染物质和地区来确定,日 本每两年就会修订一次大气污染K值,确定K值的原则是:对污染严 重、人口密集的地区要求严,对新建设施要求严。对于烟尘,其排放 标准则以排放设施的种类及规模决定每立方米排气中烟尘的含量。有 害物质排放标准为以其种类及设施种类确定每立方米排气中有害物质 含量(有害物质浓度),环境厅指定的有害物质的确定则与硫氧化物 的确定采用相同的控制方式。 二是特别排放标准,即在设施集中地域内烟尘排放设施所产生和排放 的物质超过政令规定的最高容许限度,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地域,对 于该地域新设置的设施,适用替代一般排放污染标准值的更为严格的 特别排放标准。但对硫氧化物、烟尘、特定有害物质、有害物质不规 定特别排放标准。 三是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即由都道府县在条例中规定的比国家标准 更加严格的标准,其标准值是必须是以维持大气标准而必要且充分的 容许限度。
– 依据直罚主义的处罚,具有为达到行政上的管制目的而处以行政 处罚的性质。它以使被罚者遵守排放标准为直接目的,因此,只 要排污者有违反排放标准的事实,无论有无实质上的受害或危险 的发生,都要给以处罚。
关于煤烟的控制——其控制方式为浓度控制
(1)煤烟排放标准。它是排放者必须遵守的标准,对违反者可适用 罚则,其中有三种标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排放口。
– (2)关于特定物质在事故时的措施。
特定物质的排放者,在特定设施发生故障、破裂或其他事故以 致大量特定物质排入大气时,必须采取应急措施,尽快恢复原 状。并且,都道府县知事认为事故可能对工厂企业周围的人体 健康产生危害时,可以命令该特定设施的设置者采取必要的措 施。
(三)德国
德国有关大气方面的基本法,是于1974年3月制定的联邦 排放物规制法,其正式名称为《防止大气污染、噪声、震 动以及同种现象造成环境不良影响法》。
(2)粉尘控制标准。
– 粉尘控制标准是由总理府规定的为防止粉尘排放设施 排放分散粉尘上有关必要设施在构造、使用及管理方 面的技术标准。 – 该标准就设施种类、集尘机设置、建筑物防尘装置、 防尘遮盖等作了规定。
机动车排气的控制
– 大气污染防止法规定,环境厅长官应规定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产 生和排入大气的废气最高容许限度。该容许限度与烟尘控制标准 不同,不是由机动车使用者来遵守,而是在道路运输法的保安标 准中就需确定,依道路运输车辆法及道路交通法对机动车的生 产、销售及运输过程实施控制。 – (1)机动车排气。这是指经总理府指定的机动车在运行中排放的 有害于人体健康或生活环境的物质。 – (2)机动车排气量的容许限度。1974年,环境厅一号告示中规定 了机动车种类按一定测定方法确定的废气重量和浓度,具体的 说,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合物的容许限度,规定了 汽油机车、轻中量汽油机车和轻机车的排放重量,重量汽油机 车、柴油机车的平均排放量。 – 为确保容许限度,在道路运输车辆的保安标准中规定了“有烟尘、 有恶臭的气体、有害气体的散发防止装置”及实施容许限度的必要 事项。并且在机动车使用过程中,根据道路运输车辆法规定的检 查标准,有义务实施有关防止烟尘、恶臭及有害气体散发装置的 点检技术标准。
2.《清洁空气法》的特点
清洁空气法创立了联邦政府领导下的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 合作的空气污染控制体制
– 这种体制就是联邦政府建立标准、各州执行 – 在合作计划方面联邦财政援助和领导 – 规定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空气污染的主要责任在州和地方政府
1970年修正案规定
– 由联邦政府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和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由各州政府按照法律的要求制定实施计划以使州的空气质量和空 气中污染物的排放达到联邦标准。 – 四个要点
(1)许可制度。
– 对设施的兴建与作业可能对环境带来损害、给相邻居民造成危险 以及带来重大不利益或可能成为生活妨害原因的行为,必须获得 许可才能进行。联邦排放物规制法第4政令的最后部分列举了从发 电厂、重化学工场到有害物质的保管设施等150种必须许可的设 施。 – 当行为符合包含排放标准在内的所有法定要件时才能获得许可。 但是,某些场合还可以附加另外的条件与限制。在许可的程序方 面,根据设施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度,有经过公听会才能够正式赋 予许可和非经公听会即可略式赋予许可的程序之分。在正式赋予 程序的场合,虽然取得许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一旦取得 许可,居民就会丧失将来进一步进行申诉的权利,因而多数企业 都比较愿意选择此种方式。在1990年修改该法时,作出了对略式 许可对象的设施可以选择正式许可程序的规定。 – 作为许可的基本要件,设施的建设与作业应当注意的是:第一, 对于一般或者近邻不会产生诸如深刻的生活妨害这种对环境的不 良影响的;第二,为防止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而采用最新的、最 先进的技术相匹配的技术预防措施的;第三,将那些不可能削 减、或者不可能适当地循环利用的残留物作为废弃物,以适当的 方法予以处分的;第四,将产生的余热转让给第三人、或者在技 术可行的限度内供本企业的设施使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