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
但是,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
二、特点归纳
(一)、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
1、咏史怀古诗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5)语言:含蓄蕴藉
(6)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9)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
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㈠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
答:。
归纳㈠
㈡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答:。
归纳㈡
㈢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评价的,杜牧认为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评价的,李清照认为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评价的,王安石认为。
归纳㈢
四、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二)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三)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台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答:。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江苏)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系作者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1、杜甫时年55岁,“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
昭君入宫见妒,远嫁边疆,身死异国:杜甫入朝见妒,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两人遭遇何其相似,故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归纳㈠
3、前三句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归纳㈡
4、【参考答案】采用对比手法。
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参考答案】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5、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归纳㈢
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2.(1)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分)
(2)比喻。
(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说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1分)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