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结整理
-老苏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和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
ΔH=(生成物)反应物)EE-( E表示键能
Δ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ΔH>0为吸热反应;ΔH<0为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CaCO3 = CaO + CO2↑; 2.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3. 以C、H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除外)例如:C + CO2 =2CO(化合) ,C + H2O=CO + H
2
,
H2+CuO = H2O+Cu;
常见的吸热过程 多数铵盐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反应
1.所有燃烧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3.大多数化合反应 4.铝热反应
5.活泼金属与水或酸反应 6.物质的缓慢氧化 7. 生石灰溶于水
常见的放热过程 1.浓H2SO4溶于水 2. 固体NaOH溶于水
联系 若正反应是吸(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是放(吸)热反应
能
源
的分类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 如水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 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 如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沼气
不可再生 如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 如:电能、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
原电池形成条件
1.电极为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单质) 2.电极需要插在电解质溶液中
3.整个装置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工作原
理:以Zn-Cu-稀
硫酸原电池为例
化学反应速率
如反应
aA(g)+bB(g)=cC(
g)+dD(g)
计算
定义式:tVv•ntc 比例式:bavv:)B(:)A(
注意: 1.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物质 2.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用于表示固体和纯液体
3.反应速率指的是平均速率
大小比较 1.统一标准法 2.比较比值法
2H++2e-=H2↑
硫酸溶液
Zn-2e-=Zn2+
e-
Cu
Zn
正
负
H+
Zn2+
SO42-
电子从锌极
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极
负氧失电,阴来凑;正还得电,阳来凑;
电走负导正,流相反;负虽活特殊记铝碱,
保护金属放正位;燃料电池,负可燃,正
是氧,正极还原看电解质(aq):酸是H
2
O,
碱是氢氧,固体O2-,熔融碳酸盐是碳酸
(O
2+2CO2+4e-=2CO3
2-
)。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主要) 外因:外界条件(次要) 升温加正催(催化质不变),
增大固体接触面积、反应物浓度(不包括固、纯液);液或气比固快,有气参加减小体积来增大压
强;粗锌比纯锌快,因为形成原电池。
化学反应得限度 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平衡标志 从本质上进行判断——看v(正)是否等于v(逆)
从平衡的一些特征进行判断——如下表举例所示
反应物的转换率
%100e-C00
C
C
举例反应 mA(g) + nB(g) pC(g) + qD(g)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
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④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
平衡
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B同时生成p molC,均指v正
不一定平衡
③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 molB,同时消耗q molD,因均指v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
量
一定时,只有当m+n≠p+q时,
平衡
一定,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体系温度一定时
平衡
体系的密度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