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1)核素的定义: A P X(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3)原子的构成: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二、元素周期律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1)寻找半导体材料(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推测铍的性质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三、化学键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2、形成离子键的条件(1)电子式(2)用电子式表示NaCl、MgBr2、K2O(3)用电子式表示Na2S、CaF2、MgO的形成过程3、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以氯气、氯化氢的形成为例)(1)用电子表示:H2、N2、H2O、CO2、CH4、NH3、Cl2(2)形成共价健的条件(3)极性共价健与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别:非极性共价键: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

4、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成的化合物(1)含离子健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只含共价健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3)全部是非金属构成的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化合物,例如有铵根离子的化合物。

(4)分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氯化铵的成键情况。

(5)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只有分子间作用力。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一.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这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

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3.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衡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所有的燃烧反应都要放出热量。

4.根据化学反应中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如果化学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如果化学反应吸收热量是吸热反应,实验2-1结论: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类似的金属和酸的置换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实验2-2结论:Ba(OH)2·8H2O和NH4Cl反应是一个典型的吸热反应。

实验2-3结论:盐酸和NaOH反应是放热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5.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树木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光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

电能是一种二次能源。

2.我国发电以火力发电为主。

3.火力发电中能量转化过程: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

4.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所以一个化学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必须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反应。

5.铜锌原电池:现象:锌片不断溶解,铜片有气泡产生。

其工作原理是,负极:Zn - 2 e—= 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 2e—= H2,发生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沿导线由Zn流向Cu 。

原电池的两电极需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通常情况下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 一次电池)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锌会逐渐溶解,写出离子方程式Zn -2 e—= Zn2+。

2.充电电池( 二次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

3.燃料电池: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将燃料和氧化剂反应所放出的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1.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_快慢_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_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_来表示。

单位:mol / (L·S) 或mol / (L·min) 。

根据定义可知道计算公式v=△c(反)/ △t = △c(生) / △t ,只有正值。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

化学反应的速率总是一开始最快,越往后越慢。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平均速率。

2.课本中介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_本质_、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

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_快_,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_快_,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可以使反应速率_快_。

3.课本第47页图2-20说明了什么道理?答:说明了任何反应不可能_完全进行到底_只能到达表面上静止的一种“_动态平衡_”,这时,_正反应速率_和_逆反应速率_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浓度_不再改变,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_最大限度_。

但是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通过改变_外界条件_而改变。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1、甲烷的化学式CH4,其分子式是CH4,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CH42、空间结构:正四面体,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同。

1、来源: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2、物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0.717g/cm3(标准状况),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3、稳定性:通常情况,甲烷比较稳定,不能被H+/KM n O4、Br2等氧化剂氧化,与强酸和强碱也不反应4、甲烷的可燃性:氧化反应点燃CH4 + 2O2CO2+2H2O注意:点燃甲烷时要验纯,条件不同,水的状态不同。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3、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CH4+ Cl2 → CH3Cl + HCl CH3Cl + Cl2 → CH2Cl2 + HClCH2Cl2 + Cl2 → CHCl3+ HCl CHCl3 + Cl2 → CCl4 + HCl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②逐步取代:1molCl2只能取代1molH原子③取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5种产物都有(HCl,还有各种取代产物)。

④:②产物的状态:HCl、CH3Cl为气体,CH2Cl2、CHCl3和CCl4为液体,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都不溶于水。

不论CH4和Cl2的比例是多少,几种产物都有,n(HCl)最大,且n(HCl)= n(参加反应Cl2)4、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知识点四、烷烃的结构和性质结构特点:(1)链状,可带支链,注意分子中碳原子并不是直线状排列,而是锯齿状;(2)相邻碳原子间均以共价单键相连,碳原子其余价键均被氢原子饱和1、烷烃:饱和链烃2、通式:C n H2n+2(1)通式特点:H原子数一定为偶数,其相对分子量也一定为偶数且除以14余2,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数已经达到上限。

(甲烷是含氢量最高的烷烃)(2)碳原子数每相差1,则相对分子量相差143、物理性质:不溶于水,熔沸点随着相对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以下的所有烷烃在标准状况下都为气态。

4、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1)稳定性:常温下与溴水、H+/KMnO4不反应(2)都有可燃性五、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1、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要求:能分辨出C原子数为四和五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2、丁烷有2种同分异构体:正丁烷CH3CH 2CH 2 CH3 异丁烷CH3CH(CH3)CH3戊烷有3种同分异构体:正戊烷CH3CH 2CH 2CH 2CH3、异戊烷CH3CH(CH3)CH2CH3、新戊烷C(CH3)43、“四同”的研究对象:(要弄清楚四同的区别)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同系物————化合物同位素————原子同素异形体——单质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一、乙烯知识要点一: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1.乙烯的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CH2==CH2空间结构:六个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2.工业制法:从石油中获得,乙烯的产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3. 乙烯的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略有甜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不溶于水2.乙烯的化学性质由于乙烯分子中C==C的存在,使乙烯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