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全册单元测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初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1)观察思考: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C、D,请分别写出以点A、B、C、D为端点的线段,并计算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模型构建:如果线段上有m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则该线段上共有多少条线段?请说明你结论的符合题意性;(3)拓展应用:某班45名同学在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中,若每两人握1次手问好,那么共握多少次手?请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上述模型,并直接应用上述模型的结论解决问题.【答案】(1)解:∵以点A为左端点向右的线段有:线段AB、AC、AD,以点C为左端点向右的线段有线段CD、CB,以点D为左端点的线段有线段DB,∴共有3+2+1=6条线段(2)解:设线段上有m个点,该线段上共有线段x条,则x=(m﹣1)+(m﹣2)+(m﹣3)+…+3+2+1,∴x= m(m﹣1)(3)解:把45位同学看作直线上的45个点,每两位同学之间的一握手看作为一条线段,直线上45个点所构成的线段条数就等于握手的次数,因此一共要进行 ×45×(45﹣1)=990次握手.【解析】【分析】(1)从左向右依次固定一个端点A、C、D找出线段,最后求和即可;(2)根据数线段的特点列出式子化简即可;(3)将实际问题转化成(2)的模型,借助(2)的结论即可得出结论.2.如图,已知点A、点B是直线上的两点,AB=12厘米,点C在线段AB上.点P、点Q 是直线上的两个动点,点P的速度为1厘米/秒,点Q的速度为2厘米/秒.(1)当点P、Q分别在线段AC、BC的中点时,线段PQ=________厘米;(2)若AC=6厘米,点P、点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沿射线BA方向运动,当运动时间为2秒时,求PQ的长;(3)若AC=4厘米,点P、Q分别从点C、点B同时出发在直线AB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线段PQ的长为5厘米.【答案】(1)6(2)解:如图2,当t=2时,BQ=2×2=4,则CQ=6-4=2.因为CP=2×1=2,所以PQ=CP+CQ=2+2=4(厘米)(3)解: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如图3,当点P、Q沿射线BA方向运动,若点Q在点P的后面,得:t+8-2t=5,解得t=3,②如图4,当点P、Q沿射线BA方向运动,若点Q在点P前面,得:2t-8-t=5,解得t=13.③如图5,当点P、Q在直线上相向运动,点P、Q在相遇前,得:t+2t=3,解得t=1.④如图6,当点P、Q在直线上相向运动,点P、Q在相遇后,得:t+2t=13,解得t= .综合可得t=1,3,13, .所以经过1,3,13,秒后PQ的长为5厘米.【解析】【解答】(1)如图1,因为AB=12厘米,点C在线段AB上,所以,当点P、Q分别在线段AC、BC的中点时,线段PQ= AB=6.故答案为:6;【分析】(1)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CP= AC,CQ= CB,所以PQ= AC+ CB= AB,把AB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解;(2)由路程=速度时间可求出BQ和CQ、CP的值,则PQ=CP+CQ可求解;(3)由题意可分4种情况求解:① 当点P、Q沿射线BA方向运动,若点Q在点P的后面,由图可列关于时间的方程求解;②当点P、Q沿射线BA方向运动,若点Q在点P前面,由图可列关于时间的方程求解;③当点P、Q在直线上相向运动,点P、Q在相遇前,由图可列关于时间的方程求解;④ 当点P、Q在直线上相向运动,点P、Q在相遇后,由图可列关于时间的方程求解。
3.课题学习:平行线的“等角转化功能.(1)问题情景:如图1,已知点是外一点,连接、,求的度数.天天同学看过图形后立即想出:,请你补全他的推理过程.解:(1)如图1,过点作,∴ ________, ________.又∵,∴ .解题反思:从上面的推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具有“等角转化”功能,将,,“凑”在一起,得出角之间的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2)问题迁移:如图2,,求的度数.(3)方法运用:如图3,,点在的右侧,,点在的左侧,,平分,平分,、所在的直线交于点,点在与两条平行线之间,求的度数.【答案】(1)∠EAB;∠DAC(2)解:过C作CF∥AB,∵AB∥DE,∴CF∥DE∥AB,∴∠D=∠FCD,∠B=∠BCF,∵∠BCF+∠BCD+∠DCF=360°,∴∠B+∠BCD+∠D=360°,(3)解:如图3,过点E作EF∥AB,∵AB∥CD,∴AB∥CD∥EF,∴∠ABE=∠BEF,∠CDE=∠DEF,∵BE平分∠ABC,DE平分∠ADC,∠ABC=60°,∠ADC=70°,∴∠ABE= ∠ABC=30°,∠CDE= ∠ADC=35°∴∠BED=∠BEF+∠DEF=30°+35°=65°.【解析】【解答】解:(1)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因为,所以∠EAB,∠DAC;【分析】(1)根据平行线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BCD+∠D∠BCF+∠BCD+∠DCF;(2)过C作CF∥AB,根据平行线性质可得;(3)如图3,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性质和角平分线定义可得∠ABE= ∠ABC=30°,∠CDE= ∠ADC=35°,故∠BED=∠BEF+∠DEF.4.(探索新知)如图1,点C将线段AB分成AC和BC两部分,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1)若AC=3,则AB=________;(2)若点D也是图1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C点),则AC________DB;(3)(深入研究)如图2,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地滚动1周,该点到达点C的位置.若点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线段MN的长度.(4)图2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以O、C、D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请直接写出点D所表示的数.【答案】(1)3π+3(2)=(3)解:由题意可知,C点表示的数是π+1,M、N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不妨设M点离O点近,且OM=x,x+πx=π+1,解得x=1,∴MN=π+1-1-1=π-1(4)解:设点D表示的数为x,如图3,若CD=πOD,则π+1-x=πx,解得x=1;如图4,若OD=πCD,则x=π(π+1-x),解得x=π;如图5,若OC=πCD,则π+1=π(x-π-1),解得x=π+ +2;如图6,若CD=πOC,则x-(π+1)=π(π+1),解得x=π2+2π+1;综上,D点所表示的数是1、π、π+ +2、π2+2π+1【解析】【解答】(1)解:∵AC=3,BC=πAC,∴BC=3π,∴AB=AC+BC=3π+3( 2 )解:∵点D、C都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且不重合,∴BC=πAC,AD=πBD,∴设AC=x,BD=y,则BC=πx,AD=πy,∵AB=AC+BC=AD+BD,∴x+πx=y+πy,∴x=y∴AC=BD【分析】(1)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代入解答即可;(2)根据线段的大小比较即可;(3)由题意可知,C点表示的数是π+1,设M点离O点近,且OM=x,根据长度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得x,进一步得到线段MN的长度.5.已知∠AOB=120°,∠COD=40°,OM平分∠AOC,ON平分∠BOD(图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1)如图1,求∠MON的度数;(2)若OD与OB重合,OC从图2中的位置出发绕点O逆时针以每秒10°的速度旋转,同时OD从OB的位置出发绕点O顺时针以每秒5°的速度旋转,旋转时间为t秒①当时,试确定∠BOM与∠AON的数量关系;②当且时,若,则t=________.【答案】(1)解:设又 OM平分,ON平分(2)解:①由题意将t分为以下两段:当时,此时有当时,此时有综上,所求的与的数量关系为:② 或或 .【解析】【解答】(2)②根据图中的角均小于,需作以下几方面的讨论:当OC恰好转到OA的位置时,;当OC与OD恰好转到共线的位置时,,即;当OC与OD转到使OM与ON恰好共线的位置时,,即;当OC与OD恰好重合时,,即,下面据此将t的取值范围逐一分段:1)当时,代入得:解得2)当时,代入得:解得(舍)3)当时,代入得:解得(舍)或4)当时,代入得:解得(舍)5)当时,代入得:解得综上,所求的t的值为:或或 .【分析】(1)设,则可得和,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和,再根据即可得;(2)①当时,由题意可得,可以发现当时,大于,因此需要将t分成和两段,分别计算,以保证其符合题意小于,从而确定在两段内和的数量关系;②根据图中的角均小于,首先要分OC是否转过OA;再分OC与OD是否转到共线的位置;然后分角平分线OM与ON是否共线,即是否大于;最后分OC与OD是否重合;计算各个情形的下和,代入即可计算出t的值.6.已知BM、CN分别是△的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分别是和的角平分线,如图①;、分别是和的三等分线(即,),如图②;依此画图,、分别是和的n等分线(即,),,且为整数.图①图②(1)若,求的度数;(2)设,请用和n的代数式表示的大小,并写出表示的过程;(3)当时,请直接写出 + 与的数量关系.【答案】(1)解:,∵、分别是和的角平分线,∴∴(2)解:在△中, + ,,(3)解:【解析】【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根据角平分线求出,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 ,根据n等分线求出,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代入求出即可.(3)本题以三角形为载体,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的性质,熟记性质然灵活运用有关性质来分析、推理、解答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1与∠2互补(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结PH,在GH上取一点K,使得∠PKG=2∠HPK,过点P 作PQ平分∠EPK交EF于点Q,问∠HPQ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温馨提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答案】(1)解:如图,∵∠1和∠2互补,∠2和∠3互补,∴∠1=∠3∴AB∥CD(2)解:如图,由(1)得AB∥CD,∴∠BEF+∠EFD=180°又∵∠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FEP+∠EFP= (∠BEF+∠EFD)=90°,∴∠EPF=90°,即EG⊥PF∵GH⊥EG,∴PF∥GH.(3)解:∠HPQ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EG⊥HG,∴∠KGP=90°∴∠EPK=180°-∠4=180°-(180-∠3-∠KGP)=90°+∠3∵∠3=2∠6,∴∠EPK=90°+2∠6∵PQ平分∠EPK,∴∠QPK= ∠EPK=45°+∠6∴∠HPQ=∠QPK-∠6=45°∴∠HPQ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一直是45°【解析】【分析】(1)利用邻补角的定义可证得∠2与∠3互补,再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证得∠1=∠3,然后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证得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