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选型
蒸发器的选型
什么是蒸发器
蒸发器是制冷系统四大部件之一,是专门 供液态制冷剂在其中沸腾蒸发的部件或设 备。 蒸发是吸热过程,蒸发器是制冷系统制冷 能力和作用的最终体现。
衡量蒸发器的指标 1.传热系数 提高传热系数的关键在于改善制冷剂与传 热管壁间的对流换热。由于制冷剂沸腾时 的表面传热系数远大于其蒸气与管壁间的 传热系数,所以蒸发器中液体与管壁的接 触面要大,并要将沸腾时产生的蒸气快速 排走。 2.增大传热面 增加传热管的数量 采用翅片管
5.折流挡板
换热器安装折流挡板是为了提高壳程对流传热系数,为了 获得良好的效果,折流挡板的尺寸和间距必须适当。对常 用的圆缺形挡板,弓形切口过大或过小,都会产生流动 “死区”,均不利于传热,见P431图6-30。一般弓形缺 口高度与壳体内径之比为0.15~0.45,常采用0.20和0.25 两种。 挡板的间距过大,就不能保证流体垂直流过管束,使流速 减小,管外对流传热系数下降;间距过小不便于检修,流 动阻力也大。一般取挡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0.2~1.0倍, 我国系列标准中采用的挡板间距为:固定管板式有150, 300和600mm三种;浮头式有150,200,300,480和 600mm五种。
8流体通过换热器压强降的计算
(1)管程压强降 管程产生的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计 算,对于多程换热器,管程压强降Σ∆pi为各程直管压强降 ∆p1和局部阻力产生压强降∆p2之和,因而: Σ∆pi=(∆p1+∆p2)FtNpNs 式中: Ft —— 结垢校正系数,无量纲,对Φ25×2.5mm 管取为1.4,对于Φ19×2mm管取为1.5; Np —— 管程数; Ns —— 串联的壳程数。 其中: L ρu i2 ∆p1 = λ di 2
3冷却剂或加热剂出口温度的选择
在换热器设计中加热剂或冷却剂出口温度需由设计者确定。 如冷却水进口温度需依当地条件而定,但出口温度需通过经 济权衡作出选择。在缺水地区可使出口温度高些,这样操作 费用低,但使传热平均温差下降,需传热面积增加使得投资 费用提高,反之亦然。根据经验一般应使∆tm大于10℃为宜, 此外若工业用水作为冷却剂出口温度不宜过高,因工业用水 中所含的盐类(主要CaCO3,MgCO3,CaSO4、MgSO4等)的溶解 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若出口温度过高,盐类析出,形成垢 层使传热过程恶化,因此一般出口温度不超过45℃。所以应 根据水源条件,水质情况等加以综合考虑后确定。水源严重 缺乏地区可采用空气作为冷却剂,但使传热系数下降。对于 加热剂可按同样原则选择出口温度。
6.4.2 列管换热器的选用和设计计算基本步骤:
1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1)根据传热要求,计算传热量。 (2)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两端的温度,计算定性温度并确定 流体物性。 (3)计算传热温度差,根据温差校正系数∆t≥0.8的原则, 决定壳程数。 (4)选择两流体流动通道,根据两流体温差,选择换热器 型式。 (5)依据总传热系数的经验范围,初选总传热系数K值。 (6)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由S确定换热器具体 型号(若为设计时应确定换热器基本尺寸)。
2流体流速的选择
流速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对流传热系数,而且影响污垢热 阻,从而影响总传热系数,但同时又和流动阻力有关。应 通过经济权衡选择适宜的流速,但相当复杂,表4-14至表 4-16列出常用的流速范围,可供参考。充分利用系统动力 设备允许的压强降来提高流速是换热器设计和选用的一个 重要原则,但应全面考虑,照顾到结构上的要求,但所选 的流速,不应使流体在滞流状热器壳体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管板直径,通常是根据管径,管 数和管子的排列方法,用作图法确定。当管数较多又要反复计算 时,可参考系列标准或通过估算初选外壳直径,待设计完成后再 用作图法画出管子的排列图。为使管子均匀排列,防止流体走 “短路”,可以适当增减一定数目的管子或安排一些拉杆。 初步设计中,可采用下式估算外壳直径: D=t(nc-1)+2b′ 式中: D —— 壳体内径,m; t —— 管中心距,m; b′ ——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m, 一般取b′=(1~1.5)do; nc —— 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管数,其值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管子按等边三角形排列时,nc=1.1n0.5 管子按正方形排列时,nc=1.19n0.5 式中: n —— 换热器的总管数。 根据计算得到的壳径应圆整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影响蒸发器传热系数的因数
1.制冷剂与被冷却物体的传热温差。 2.向蒸发管供液的方式。 3.被冷却的介质。 4.流过盘管表面的流体速度和管内制冷剂 的流速。 5.传热表面两侧的相对清洁程度。
蒸发器的分类 1.满液式 满液式中存贮了大量的液态制冷剂,并保 持一定高度的自由液面。一般是从底部流 进,沸腾的气体从上部排出。为了液体不 被带进压缩机,蒸发器上部要设置一块挡 板。 2. 2.干式 何谓“干”式:制冷剂流量的控制装置 (膨胀阀、毛细管)比较精确的控制了流 量,当制冷剂到达蒸发器出口时已完全蒸 发,离开蒸发器的制冷剂全部处于干蒸气 状态。
4.换热管规格和排列方法
传热管径越小,换热器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就越大。对洁 净的流体可取小管径,而对不洁净或易结垢的流体管径应 大些。目前我国列管式换热器标准中采用Φ19×2mm、 Φ25×2mm、Φ25×2.5mm等规格。管长的选用应考虑 管材的合理使用和清洗方便,因我国生产的钢管长度多为 6m,故系列标准中的管长有1.5,2,3或6m四种,其中 以3m和6m最为普遍。此外管长L和壳体直径D的比例应适 当,一般以L/D=4~6为宜。 管板上管子的排列方法常用的为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直列 和正方形错列三种,见图4-40。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 管板利用率高,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对流传热系数大, 但管外清洗较困难;正方形直列管外清洗方便,但对流传 热系数较小,适用于易结垢的流体;正方形错列则介于两 者之间。管子在管板上排列的间距t和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方法有关。通常焊接法取t=1.25do;而胀管法取t=(1.3~ 1.5)do,且t≥(do+6)mm。
ρu i2 ∆p 2 = 3 2
(2)壳程压强降
通用的方法是将壳程压强Σ∆po看作是由流体横向通过管束的压强降∆p1′和通 过折流挡板缺口处的压强降∆p2′两部分之和,即: Σ∆po=(∆p1′+∆p2′)FsNs 其中:∆p1′=Ffonc(NB+1)ρuo2/2 ∆p2′=NB(3.5-2Z/D)ρuo2/2 式中: Fs — 壳程结垢校正系数,对液体可取1.15,对蒸汽或气体取1.0; F —— 管子排列方式对压强降的校正系数,正三角形排列F=0.5,正方形直列 F=0.3,正方形错列F=0.4; fo — 壳程流体摩擦系数,当Reo>500时,fo=5.0Reo-0.228,Reo=douoρ/µ; nc —— 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的管子数; NB —— 折流挡板数; Z —— 折流挡板间距,m; uo —— 按壳程最大流动截面积Ao=Z(D-ncdo)计算的流速,m/s。 一般讲,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强降为10~100kPa,气体为1~10kPa。设计时 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强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达到既满足工艺要 求,又经济合理
选择蒸发器应注意要点
1.液面高度对蒸发温度的影响。受静液柱的影响, 满液式底部蒸发温度要高于液面的蒸发温度。 2.载冷剂冻结的可能性。若蒸发温度低于载冷剂 的凝固点,就有冻的可能性。所以应该使管内壁 温度比载冷剂的凝固点温度高1℃左右。 3.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压力损失。制冷剂流经蒸 发器时引起压力损失,必然使蒸发器出口处制冷 剂压力P2低于进口压力P1,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 吸气压力,致使制冷能力下降。
1.为什么蒸发温度越低制冷量与制冷系数越低
2.为什么冷凝温度越高制冷量与制冷系数 越低
6.4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
换热器的设计指在传热计算的基础上,确定换热器的有关 尺寸。换热器的选用是根据生产上传热任务的要求,选择 合适的换热器。两者所需考虑的一些问题和计算步骤基本 是一致的,无论设计还是选用,都以换热器系列标准作为 参考,因而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选择 和适当的调整,因此实际为一试算过程。 6.4.1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和选用时应考虑的问题 1流程的选择 在列管换热器中,哪种流体在什么条件下走管程(或壳程), 选择的一般原则为: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 且清洗、检修方便;
6管程和壳程数
为了提高流速增大对流传热系数,可采用多管程。但程数 增加将导致流动阻力加大,平均温度差下降,管板利用率 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列管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中管程 数有1,2,4和6四种,采用多管程时,应使各程管数大 致相同。 当列管换热器的温差校正系数∆t<0.8时,可采用多壳程。 如在壳内安装一块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流体在壳内流经两 次称为两壳程。但因在壳体内安装隔板比较困难,一般是 将壳体分成多个,将所需管数分装在直径相等而较小的壳 体中,然后将这些换热器串联使用。
(3)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同时受压; (4)有毒流体宜走管程,使泄漏机会减少; (5)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增强冷却效果; (6)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便于排出冷凝液和不凝气,且蒸 汽洁净不污染; (7) (7)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折流档板的作用 可使在低雷诺数(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但也可在管 内采用多管程; (8)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α大的流体走壳程,使管壁和 壳壁温差减小。 在具体选择时,上述原则经常不能同时兼顾,会互相矛盾, 这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抓住主要问题,作为选择的依据。
2计算管程和壳程压强降
根据选定型号的换热器,分别计算管程、壳程压强降,看 其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时,再调整管程数或折流 挡板间距,或重选其它型号换热器,并计算压强降,直到 满足要求为止。 3核算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核算总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 按照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计算管内、外对流传热系数, 选定污垢热阻,核算总传热系数值。根据该计算K值校核 实际需传热面积,若选用换热器提供的传热面积比所需传 热面积大10~20%时,所选换热器合适。否则需另选K值,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符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