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 列宁评价《资本论》“是现代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已形成。 1、劳动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整个经济理论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是马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对商品二因素以及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更深刻,尤其重要的是把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了严格的区分。 第二,详尽阐明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和商品二重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三,对价值形式学说作了全面论述,建立了完整的价值形式学说体系。 第四,全面分析了商品拜物教性质。《资本论》中把商品拜物教的本质、产生根源及其历史过渡性揭示了出来,彻底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于商品生产的私有制;而拜物教也只有在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后才能消灭。 《资本论》除了建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结合起来,解决了导致李嘉图派崩溃的两个难题;同时,劳动价值学说还为完成他的全部经济理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前提,尤其为剩余价值学说体系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马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在他的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科学体系的创立是马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一个根本标志。 《资本论》里,马全面系统而又深入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全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其不同于前期著述的贡献在于: 第一,系统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科学揭示出剩余价值是以资本和劳动力在流通领域中的等价交换为基础,其源泉则在于劳动力在生产领域的消费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第二,系统阐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攫取剩余价值就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目的。 第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只不过是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转化形态,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表现为剩余价值。 第四,全面系统研究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相互辩证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对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贡献或创新性贡献 第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分配过程,揭露了资本主义是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剥削实质,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楛的事实。 剩余价值学说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上建立了。 3、资本学说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资本学说体系。 第一,阐明资本的起源和本质: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是一种运动。 第二,关于资本的构成。首先,马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在资本划分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为阐明平均利润规律的形成、地租理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等等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其次,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马的这种划分便于考察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揭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第三,资本的形式和分类。首先马的资本形式学说对资本的形式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说明,深刻阐明了资本的运动规律,为阐明资本的循环和周转问题提供了科学基础。 其次,资本分类学说有助于全面深入揭示资本运动过程所包含的及其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以及矛盾发展的规律;有助于科学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各个资本家剥削集团的性质、特点及其与工人阶级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这些剥削集团在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以及他们又勾结又争夺的本性。 4、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 该学说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运动的后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它直接为论证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根据,因而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5、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 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运动在流通领域的矛盾和规律进行总结性的分析,是对剩余价值实现问题作概括性研究的理论,因而是政治经济学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马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研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阶级实质及其对抗性矛盾,意义重大:第一,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第二,通过流通过程的研究,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发展所必需具备的条件,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般规律性。第三,揭露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流通过程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从而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第四,对建设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列宁认为再生产学说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是适用的。斯大林晚年更是指出再生产学说的一系列原理都是适用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 6、经济危机学说 经济危机学说与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紧密相连,它一方面彻底粉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种种谬论;另一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鼓舞其革命斗志。 综上所述,《资本论》不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彻底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所阐明的许多政治经济学原理,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简述《反杜林论》中的政治经济学贡献。 《反杜林论》以论战的形式在批判杜林反动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简明扼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 该书在批判杜林反动经济学观点时,扼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在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等一系列问题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对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论述 针对杜林胡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即不是研究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规律,而是研究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恩格斯阐明了如下政治经济学内容: 第一,再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指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表明了两点意思,一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二是对生产关系做了具体划分即生产和交换两个根本方面。 第二,指明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不是超历史适合一切社会的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应“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合于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的规律。” 第三,区分了广义与侠义政治经济学。广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只研究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狭义政治经济学,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经济形态,而这种广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宣称的自己的研究,如杜林的研究。 第四,针对杜林把生产与交换混为一谈、把生产与分配割裂的谬论,阐明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恩指出了生产、交换、分配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生产决定交换和分配,和不同的生产和交换方式相适应,有不同的分配方式,但分配并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同样影响生产和交换。 (二)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恩彻底批判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性,继《资本论》之后更集中深刻第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 第一,恩坚持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去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指出“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而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从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直击杜林从所谓正义一类的唯心主义出发去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原因的谬误; 第二,明确把生产的社会性同占有的资本主义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表达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对《资本论》中关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外壳存在不可调和矛盾认识的深化发展; 第三,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而这两对矛盾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四,接着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与经济危机各个阶段的特征与实质。经济危机必然产生的原因是,矛盾的发展一方面造成了资本积累和生产的无限扩大,另一方面是造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这样无限扩大的生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生产过剩下的经济危机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五,推演出资本主义的走势: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无力驾驭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灭亡并必将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性。 (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化一些基本特征的论述 批判杜林的假社会主义,阐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占有的公有制形式为基础的社会。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 第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生活将不再有由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恩指出,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存在为前提条件,“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由于商品不存在了,价值和货币也将不存在。每一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讲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人们有可能自觉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并利用来为整个社会谋取福利,在此基础上,“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