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

1、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10个1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公里)=1000米。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 )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 )毫米。

所以,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1厘米=10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因此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5、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
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6、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①进率是10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
10 分米=1 米 10 厘米= 1 分米 10 毫米= 1 厘米
②进率是100
1 米= 100 厘米 1分米=100毫米100 厘米=1 米 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1公里
7、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如:3吨=3000千克5000千克=5吨
7、(相邻)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

1 吨=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 吨 1000克=1千克
1、笔算加、减法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十再减。

2、估算的方法:
结合实际,把题目中的数分别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整十的数,再通过口算确定它们的得数范围。

3、加、减法验算的方法:
(1)加法的验算: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看两次相加的和是不是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减法的验算: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1、由4条直的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正方形的(边长)。

9、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周长÷4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和(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 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 60 )分,也就是( 1 )小时。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秒针走1圈是( 60 )秒,也就是( 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1小时 )。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 5秒 )。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8、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例如:2时=( )分
因为1时=60分,2时有2个60分,2×60=120,所以2时=(120)分。

例如:180秒=( )分
因为60秒=1分,180秒里面有3个60秒,所以180秒=(3)分。

例如:1分35秒=( )秒
因为1分=60秒,60+35=95,所以1分35秒=(95)秒。

9、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

例如:小明晚上7:30开始写作业,8:40写完作业,小明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8:40-7:30=1小时10分
1、口算。

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题目转化成一位数乘一位数,直接用乘法口诀来算,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多位数的每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

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把因数中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来与一位数相乘。

如:48×9≈ 可以这样想:因为48接近50,50×9=450,所以48×9≈450
1、 分数的初步认识:
(1) 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 几分之几:有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

(3) 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 ……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5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
2、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如:
3
181<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如:5254> 3、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如:
858382=+ 10
4105109=— 4、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如:1-43414441==—
1、 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

(1) 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是确定的。

(如: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 不确定现象:事件发生的结果无法确定。

(如:下星期一会下雨。


2、 事件发生与否有三种情况。

(1) 一定(如:正方体一定有6个面。


(2) 可能(如:明天可能是晴天。


(3) 不可能(如:地球不可能绕着月球转。


3、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例如:盒子里有10个红球,3个白球,红球与白球的数量不相等,那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
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较大;白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

第9单元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与组合:
在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楚实际问题与事物的顺序有没有关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1、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数。

例如:用数字卡片组数、排队、站不同位置照相、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问题。

2、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数。

例如:衣服和早餐的搭配、行走路线的选择、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
比赛场次等问题。

方法点拨
要想解决问题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画图等方法,做到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例如:用1、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时,要学会有序地思考。

我们可以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把这些三位数记录下来;也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确定
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等等。

两两通话、两两握手、安排比赛场次等问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4个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共通了()此电话。

可以画图如下:
即3+2+1=6(次)
A B C D
路线的选择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A B C 3×2=6(条)
从A经过B到C共有6条路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