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

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

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

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

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

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

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

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

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

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

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

”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

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一种技能具有非常良好的疗效,必须要规范操术。

这些原则规范是特效腹针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也是应用腹针能获得可重复性的保证;这些规范更为广泛普及、推广和发展腹针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腹针的广泛的重复中,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所具有的疗效明显,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只要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知识和技术,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合理辨证、正确施术,腹针治疗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腹针临床疗效的特点
腹针针刺的安全与无痛“腹部深如井”,比喻人体的腹部既有腹壁的厚度,也有腹腔的深度。

腹壁组织解剖具有不同的结构,从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直至腹膜壁层。

如针刺透过腹膜脏层,即深入腹腔内。

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浅在皮下浅筋膜,深至不过腹横肌,其间的各层次组织。

这不仅是针灸学明确规定的针刺解剖深度,同样也是腹针针刺的有效层次。

腹针施术应严禁刺入腹腔内。

腹针针具选用30—40毫米、即1—l.5寸长度的毫针,其长度完全可以达到腹针治疗的预期治疗效果,增加毫针的长度并不意味能增加治疗效果。

了解腹壁的组织解剖,掌握针
刺的最深层次,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保证了腹针治疗的绝对安全。

由于腹壁的痛觉呈现弥散性,痛觉不敏感,使腹穴与其它部位腧穴表现出不同的针感反应。

传统针刺时产生酸、麻、胀、痛、重等得气感,大多认为出现针刺得气感,并向病变部位循针感传时,所谓“气至病所”疗效才好。

腹针的针刺,一般无酸、麻、胀、痛、重得气感,但在中、深刺时,术者针刺时可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等手感,并出现“刺至病所”之显着疗效,让患者在毫无痛苦下,而使腹针治疗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一快速出现的针刺疗效,被许多患者誉为“神针”或“神奇的疗效”。

腹针治疗所具有的“神奇疗效”,实践可以检验。

由于腹针治疗安全、无痛,针刺后迅速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被众多的患者所接受。

腹针治疗病程较短的各类疾病,一般存短暂的时间内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很多疾病往往l或2次针刺即获治愈疗效。

例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感染、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睑腺炎、痔感染、附件炎、盆腔炎、过敏性疾病等。

常见病中比较难治的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经6至12次针刺也能获得满意疗教。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等,病情稳定即可开始针刺治疗,其后遗症治疗20次,疗效也非常良好。

腹针不但可以治疗内伤性疾病,慢性病。

腹针还能治疗许多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各种病症。

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症腹针也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腹针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用于美容。

在广泛的临床与保健应用过程,腹针的应用价值将会更加巨大。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发展中的针灸新技能,其疗效完全能在实践中证实。

实践必然不断地充实腹针的理论、经验和科研成果。

腹针
腹针
二十四个穴
中脘(脐上4寸),
下脘(脐上2寸),
水分(脐上1寸),
神阙(脐中),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商曲(脐上2寸,旁0.5寸),
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
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
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
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
天枢(脐旁2寸),
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
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
大横(脐旁4寸),
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
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
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
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
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
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傚的基本处方。

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

1、补脾肾方(即天地针):中脘、关元。

2、调脏腑方(即引气扫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

4、清热解毒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

5、改善头部供血:中脘、下脘、下脘上、双商曲、加上脘穴上至双商曲连线之中点。

6、调脾燥湿方:双大横。

病例处方介绍:
1、落枕:中脘、滑肉门(健侧),商曲(患侧)。

石关
2、肩周炎: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患侧)。

3、网球肘: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

4、颈椎病: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双商曲、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双气旁、双滑肉门。

5、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脘、关元、气海、老年或体虚加下脘。

6、手腕痛:中脘、决定作用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均患侧)。

7、弹响指:中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8、失眠: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实症加双下风湿点;湿热内扰加双外陵、双大横;虚症加裕曲、气穴。

9、中风後遗: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双外陵、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

10、痛经: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加中脘、天枢、双上风湿点。

恶心呕吐加中脘,头痛在中脘周围加针,腹痛加天枢,肝气郁结加双上风湿点。

11、更年期综合症: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关元下5分、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

头痛加中脘旁,情绪波动加右上风湿点,潮热盗汗加双气旁,泌尿症加中极、双大巨,体虚加关元下、双气穴下5分。

12、感冒:中脘、下脘、下脘下2分、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体虚加关元、气海、双气穴;咽喉肿痛加中脘下;咳嗽加左下风湿点;痰多加双大横;鼻塞加中脘外上。

13、过敏性鼻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

中脘上4分旁开2分。

14、踝关节扭伤:中脘、关元、双气穴、大横(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肿痛加水分。

15、急性结膜炎:中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旁开5分上3分、中脘上5分旁开3分。

16、肾衰: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气穴、双气旁、双滑肉门、双外陵。

全身浮肿加水分、双大横双水道;肝气郁结加右上风湿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