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中)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

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

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

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

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

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

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

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

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

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

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

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

调补五脏六腑功能。

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

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

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

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

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老年患者。

如:颈、腰椎退行性病变、骨性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诸症。

由于内分泌下降或不足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以及中老年人由于肾虚引起的头昏眼花、腰酸腿软、二便失调等症状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疗效。

对于因病伤正、久病体虚的患者调任、冲二脉也是匡扶正气的有效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调补的程度应由患者的身体状态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补泄适度,补之不足不能御邪,临床表现为疗效不稳定。

补之过度亦可使患者出现过度兴奋、失眠和上火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停止治疗两三天后,症状则会自行消失。

疏通经络,行气血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精气旺盛,为全身布输精气。

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外陵穴,是腹针定位取穴中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对应部位。

薄氏将其四穴合称为“腹四关”,认为四关是脏腑之气布输到四肢之“关”,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血。

其中滑肉门用于上肢疾病的调节,外陵用于调节下肢。

临床应用发现,滑肉门、外陵穴不但可疏通四肢经络,而且可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全身气血平衡。

其中双滑肉门穴配双上风湿点穴可柔肝健脾,双上风湿点穴配滑肉门、外陵穴可舒肝理气,降逆除烦,缓解精神紧张。

选用滑肉门、外陵穴疏通经络,针刺应用中剌。

健脾、化湿、去痰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在腹部之腧穴。

脾主运化,既为人体各组织运化营养物质,又运化水湿,使体内多余水液排出体外、。

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足,四肢百骸才能强壮:如果脾运失健,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关节失养,困乏无力。

脾运失健亦可水湿内停,多余水份在体内凝而成痰或阻塞脉道,造成关节不利。

针刺大横穴调脾经,可健脾化湿去痰、生养肌肉、滑利关节。

临床上用于脾虚有湿之症的治疗,如慢性胃病、寒湿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和外感咳嗽、痰多等症。

辨证患者是否脾虚有湿可望其舌,如舌淡、舌体胖,舌边缘有齿痕,舌苔白滑为湿寒症,舌苔黄腻为湿热症。

针刺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

风湿点的疏泄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

定位取穴时上风湿点与肘部相对应,下风湿点相当于人体膝部。

采取浅刺调节肘、膝部的局部病变。

循经取穴双上风湿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风湿点位于四个廓区,所主脏腑与人体腹腔内的内脏相对应。

深刺上、下风湿点在调节脏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

在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

一、八廓取穴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

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

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

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扬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

另外,治疗由于肾水亏损,肝阴不足引起的阴虚诸症,在调补任冲脉的同时,配双上风湿点,可柔肝养血,平衡阴阳,化解诸虚火上扬之症。

二、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

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

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

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

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辨证不当可给病人造成不利,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

关于风湿点的取穴,因其深刺时调节的是脏腑之气,属八廓的廓区;浅刺时则属定位之肘、膝部位。

遇有治疗既要定位调治关节,又需调理脏腑,可分别针刺两针,浅刺定位不变,将深刺之针向下或向外稍加偏移。

清热解毒、抗感染清热解毒处方选用中脘、下脘、下脘下和双上风湿点下腧穴。

用于消炎抗感染。

有人认为此方不可深刺,若深刺会引邪入内。

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深刺的效果好于中刺或浅刺。

双上风湿点深刺加强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养护脾气;下脘下点深刺,激发督脉阳气;共同使用激发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临床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炎症。

使用此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合其它腧穴或针刺点针刺以综台治疗。

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近年来,中老年人由于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血流异常循环障碍引发的各类疾病有所增加,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如因脑缺血或出血导致的中风、其后遗症造成的肢体不利,脑萎缩造成的老年痴呆、小脑萎缩,眼底疾患造成的失明或弱视,以及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

改善脑供血,预防因脑供血不良所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并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腹针改善头部供血的针刺方法不仅简单,并且疗效显著。

彭印高氏用针刺腹部完全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并已被多普勒检测所证实。

针刺选用上脘、下脘、双商曲(或选用石关)、加刺下脘上穴。

为加强改善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

中脘、下脘、商曲、石关、下脘上及加针点选用中刺或深刺。

腹针的基本处方具有调理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临床应用时应辨证施治。

并要结台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方,达到整体而全面的综合调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切忌误调、误通、误补、误泻而影响治疗效果。

正确使用基本处方,诊病要清、辩证要准、用方有度,再配合合理的定位取穴,对症治疗,才能使腹针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各种疾病。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落枕落枕一般见于成年人,是在睡眠后出现的颈部肌肉僵直,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严重时出现强痛的综合症。

多发于冬春两季。

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因枕头高低不适,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被牵拉而发生的肌肉不同程度痉挛所致,也可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等因素导致的颈背部气血凝滞,肌肉痉挛僵痛而发病。

中医称颈部伤筋,又称失枕。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睡眠后颈部不适、不同程度疼痛、或剧痛,头有时因疼痛而歪向患侧,头、颈部活动功能受限。

局部肌肉紧张,有时可触及条索,并有触痛或压痛。

腹针治疗方法:主方:中脘、患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根据颈部疼痛不同部位,肩颈部疼痛可以选刺商曲、石关及周围针刺点,或刺下脘上。

针剌深度: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除中脘用中刺外,余穴以浅刺为宜。

腹针针刺中脘调理脏腑之气,商曲在腹部“早期经络范围”定位颈部。

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部而至背部,用商曲治颈项病变疗效很好。

临床发现,针刺商曲患者有时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上达面颊部,取患侧的商曲疗效好于健侧,商曲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疏通经络、行气血的要穴,是治疗颈、肩、肘、手部等疾病的必选之穴,具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

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

因关节内、外无菌性充血,肿胀、粘连,而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损为其临床特点。

病因:l.肩部原因:(1)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2)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劳损是主要的激发困素:(3)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部组织继发粘连、萎缩:(4)肩部急性搓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

2.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转变为肩周炎。

中医称“漏肩风”或“肩凝症”,又称“五十肩”。

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局部感受风寒,劳累闪搓或外伤,经脉受阻,气血阻滞而致。

临床表现: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可两侧先后发病。

病发初期肩部某部位疼痛,与动作、姿势相关。

病程逐渐发展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伴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增大疼痛剧烈,疼痛初期病人可指出痛点,后期往往感觉疼痛来自肱骨。

体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三角肌和周围肌可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展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

年龄大或病程长者,x线平片可见肩部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腹针治疗方法: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1.患者体虚气弱应加强调补,可加刺气海、关元穴等。

2.发病早期肩部定位浅刺患侧滑肉门穴;病情较重可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疼痛呈片状在滑肉门周围加刺三角形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