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的严谨和多线并行相结合。
《创业史》的外部结构:采用多卷式的布局。
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
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上启下、显示生活去向的作用,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
内部结构: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
一条主线:公有制战胜私有制。
五组矛盾: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
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反映了当时农村各个阶级与阶层的思想、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
在众多对比中,又以梁生宝为主体,将其与梁三老汉、高增福以及郭振山等蛤蟆滩“三大能人”形成对比。
同时,单个人物的前后不同又形成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从某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社会和人们思想、心理变化过程。
3.注重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这部小说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却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各方面的变化过程。
在艺术效果上,这部小说既有细节渲染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又俯视全局,视野开阔,气概雄浑。
4.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俗习惯色调相结合。
5.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
6.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