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教师教育
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文/柳絮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过手和脑之间的联系:“手能使脑更明智,脑能使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
”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动手操作还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笔者教研及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及时的调动起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动手操作,追求结果,而忽视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3.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明确的暗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是“做”数学的形,而少了“思”数学。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4.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果,但让学生说说知识获得的过程,就非常费劲,学生不能用书面语言来准确的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培养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而应适当的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
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在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部分同学就无从下手,我就让学生从动手做中去体验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先让学生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然后从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会发现,剪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原长方形的长就剩下4厘米,让学生把数字标在上面,这时学生会发现,剩下的部分是一个长方形,而且原来长方形的宽6厘米就是剩下长方形的长,标出的4厘米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
通过动手做,学生明白了全过程,学生知道剩下图形是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就是6×4=24平方厘米。
接下来同类问题的计算就非常简单了。
再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把剪刀。
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通过认真剪拼,讨论。
不一会儿,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
正方形的内角和360°,所以三角
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且,通过在尝试、探索过程中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培养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培养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调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他们对操作过程和数学观点表达,就容易多了。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叙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
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只有做过了,才能使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神林中心小学)(责任编校:周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