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山历史变迁

萧山历史变迁

历史1101 杨佳赢1119700110
萧山历史变迁
我的家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主要介绍一下萧山的历史地理变迁史。

近年来,在萧山城区西南的城厢街道湘湖村发现了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是浙江史前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文物及动植物遗存,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表明了萧山拥有8000年的文明史。

萧山是古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保存有多处古越遗址,建县于公元2年的余暨县就是今日萧山的雏形。

拘距今12000—10000年前以木本花粉居首位,松、柏有一定数量,反映路缘山地为阔叶、针叶混交林,沿海平原分布着盐生草本植物,相当于目前暖温带南缘的植被,气温比现在低2—3度,气候冷凉略干;之后出现了少量常绿阔叶林,气温比现在低1—2度,比前期略温暖。

现在的萧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总得气候特征为:冬季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

总之,目前已经发现的这些早期遗址的形成具有可信的环境背景。

三皇至夏朝初年,萧山地域为扬州属地;夏少康时,少康封其庶子于越,由此到战国初年,萧山地域为越过辖境。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越,萧山地域属楚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三国东吴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萧然山为名,改永兴县为萧山县,属越州。

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次年改为绍兴元年,升越州为绍兴府,萧山县隶属于绍兴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萧山县属绍兴路。

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绍兴府,萧山县属绍兴府,清继明制。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萧山为“莦珊”。

清同治二年(1863年),复“莦珊”为萧山,属绍兴府。

民国二年(1912年)废府,萧山县为省直属县。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山与绍兴、诸暨两县相邻的部分地域,在行政区划上有几次变动。

1950年10月,绍兴县进化区所属青化、进化、城山等15个乡及临浦镇原属绍兴县部分划归萧山,萧山县钱清镇划归绍兴县,到后来的1956年也有一些变动。

萧山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围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经历年筑堤围圈,开发建设钱塘江畔的新土地。

其北、东、西三面濒临钱塘江,南接南沙大堤,经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围垦,至2000年底,萧山围垦面积达52.62万亩。

1987年,国务院批准萧山设立县级萧山市,2001年撤销县级萧山市,成立杭州市萧山区。

萧山8000年文明,2000年建县史,以及改革开放30年,种种厚重的历史和伟大的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萧山弄潮儿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