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NO.1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核心:金银财富论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二、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他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利益理论表明,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

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惧怕对外开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2)静态的观点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1)比较利益理论只是说明了两国进行交换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具体的交换比率则没有涉及。

该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但是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

为什么本国生产的6单位小麦同英国生产的6单位布能够进行交换,为什么这种交换还能互利以及交换的利益来自何处?2)比较利益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这就大大削弱了该理论的适用性,现实世界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生产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3)与现实的实际不符合,按照这一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越可能发生贸易,目前国际贸易最应该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现实状况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四、相互需求理论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边际转换率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的机会成本就等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 =ΔY/ΔX = PX/PY1.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2. 机会成本递增及其原因李嘉图——机会成本不变在现实中,多数商品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2)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转移受限3)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有限第四节要素禀赋贸易模型五、要素禀赋理论贸易的原因——比较优势:1)各国资源相对供给不同2)要素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程度不同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因此,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从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假设前提(1)一个2×2×2模型;(2)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6)要素密集度不可逆;(7)两国均不完全分工化生产;(8)要素在国际间不可自由流动;(9)没有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10)两国资源均充分利用;(11)两国贸易平衡。

H-O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要素禀赋不同是国家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内容:(一)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二)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三)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生产要素在各国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是使各国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国际贸易——商品相对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 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各个部门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

在均衡时,所有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是相同的。

即有:w = PX·MPLX = PY·MPL Yr = PX·MPKX = PY·MPKY如果X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上升,同时导致另一种要素—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下降。

由S - S定理可以推断国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NO.2“里昂惕夫之谜”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和比较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对谜的解释:自然资源稀缺说、人力资本说、贸易壁垒说、需求逆转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重叠需求理论——林德技术差距模型——波斯纳产品生命周期论——弗农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第四节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长的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比率即规模报酬递增的状况。

(边际成本递减)传统理论:规模报酬不变,机会成本固定/递增规模经济的形式:1)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竞争(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公式: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内企业的聚集效应,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规模扩大而非企业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NO.31. 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GDP = GNP + (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久没有经济发展。

伴随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即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公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变化。

3.区别: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数量,而经济发展出了产出的增长外,还包括伴随产出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公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变化。

简而言之,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的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包括数量的增长又包含质量的提升,突出体现为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4. 经济增长的源泉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

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

无论技术进步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它都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生产要素的增长2.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以更大的比率增长,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这一结论被称为雷布津斯基定理3. 技术进步的不同类型(1)中性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不变(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上升(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下降“悲惨的增长”:经济增长后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国家福利比增长前绝对地减少。

什么条件下发生:1.增加的生产要素用来生产可出口商品的或者消费偏好向进口商品转移都会使贸易量在不变价格下大大增加。

2.本国是一个大国,当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时继续增加出口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3.当世界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与收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时,本国的贸易条件会大大恶化4.本国对贸易的依赖性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

NO.4关税:是一个国家对通过该国国境的贸易商品所课征的税收。

关税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出口税、进口税、过境税、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书上86页)最优关税:是于大国相联系的概念,它是指使已过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超过其进口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最大化时的关税水平。

如果用边际概念来表述,就是指一国由于关税变动引起的额外收益等于额外损失时的关税水平。

公式:有效保护率是指关税使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进口配额:它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总量实行直接限制。

进口配额对小国的经济效应(书上97页)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一)进口配额对进口的限制强于关税(二)进口配额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关税(三)进口配额强化了国内垄断(四)进口配额导致“寻租”行为发生“自愿出口限制”: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