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计算机化系统与数据完整性 ppt课件
计算机化系统与数据完整性 ppt课件
原文内容: 第七条:企业应当建立包含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 及的所有计算机化系统清单,标明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相关的功能。清单应当及时更新。 原文解读: 第七条:这里提到了建立“计算机化系统清单”,这一 点很重要,但往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这也是很多药企 在GMP现场审核时,检查官开得最常见的一项主要缺陷 项。为什么这一条在检查官看来很重要呢?原因就在于, 作为CIO或IT部门负责人,你对你所管理的整个IT各个 系统要有很清晰的一张管理地图,哪些系统需做验证, 哪些系统不需做验证;需要做验证的系统,他们的硬件、 网络和软件配置如何,能否满足验证和使用的要求,这 些配置组件的更改有没有及时更新到清单上来。
第五章系统
14条
第六章术语
1条
该附录的核心思想体现为企业在采用计算机化系 统来替代手工操作时,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 中的一种风险控制。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本附录内容可进行重新编 排为 1、风险识别(第一章 范围&第四章 验证 计算机化 系统范围的确定): 2、风险评估(第二章 原则 需考虑患者安全、数据 完整性和产品质量) 3、风险控制(第五章 系统 基于系统的复杂度、新 颖性和类别确定验证方案) 4、风险跟踪(第三章 人员 明确人员职责和权限, 对风险控制措施效果跟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根据软件级别的不同其测试程度也不同
原文内容: 第一条:本附录适用于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 的计算机化系统,计算机化系统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组 成,以满足特定的功能。 原文解读: 第一条:此附录描述了计算机化系统的适用范围,是在 药品生产质量过程中,这是其一;其二,什么是计算机 化系统,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组成,从字面上来看,这 个定义和“计算机系统”没有本质区别,主要区别在于 后面这几个字“以满足特定的功能”。按照 PIC/SPI011-3指南的定义,计算机化系统 (Computerized System)由计算机系统 (Computer System)和被其控制的功能和流程组成。
计算机化系统
• 附录条款及解读
数据完整性
• 法规要求 • 常见问题
2010版GMP附录:计算机化系统共有6章24个条款, 其内容分布如下:
章 节
第一章范围 第二章原则 第三章人员 第四章验证
条款数
1条 3条 1条 4条
主 要 内 容
讲到什么样的计算机化系统才是需要 被验证的,以及计算机化系统的定义 和构成 讲到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目的、风险 控制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要求 讲到验证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培 训要求 再次强调验证范围、程度,要建立计 算机化系统清单,以及不同类别软件 的验证策略和数据迁移要求 从验证系统的安装、测试、使用、变 更、数据打印、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系统的产品放行以及电子签名作出了 明确要求 涉及电子数据、系统生命周期、数据 审计跟踪和数据完整性等名词
目的
• 控制同GxP有关的计算机化系统的使用风险
范围
原则 方法 重点 策略
• 药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计算机化系统
• 系统替代手工不增加总体风险,风险管理贯穿系统的全生命周期
• 采用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确定系统验证方案、执行验证活动
• 不光是验证的硬件、软件本身,更是验证系统所管控的流程
原文内容: 第六条: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包括应用程序的验证和基础架构的确认, 其范围与程度应当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应当充分考虑计 算机化系统的使用范围和用途。 应当在计算机化系统生命周期中保持其验证状态。 原文解读: 第六条:这里对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范围或对象再次进行了明确, 同附录第一条是相呼应的。验证对象包括应用程序(就是软件)和 基础架构(包括硬件和网络)。验证的具体范围和程度如何确定呢? 答案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那么风险评估又如何进行呢?答案是 要充分考虑该系统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举例来说,某个系统的使用 是否同GxP有关或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如果有,就需要进行风险评 估,同时还要考虑该系统使用范围大小,范围越大,影响越大,风 险越高。 此外,该条款特别强调了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验证状态的保持, 这一点告诉我们验证工作其实是个常态的工作,而不是一项运动, 更不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
原文内容: 第二条:计算机化系统代替人工操作时,应当确保不对 产品的质量、过程控制和其质量保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不增加总体风险。 原文解读: 第二条:很显然,这一条主旨是说计算机化系统可以代 替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需考虑这种替代或变 革随之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来自产品质量的、 过程控制的,也可能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的,需慎重、 全面考虑这种变革带来的诸多影响,原则上同过去手工 操作相比,不增加总体风险即可。这一条其实给整个附 录定了一个基调,就是凡是大到变革、小到变更,只要 有变化都要做好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这是一切 “变”的前提和刚性要求。
原文内容: 第四条:企业应当针对计算机化系统供应商的管理制定 操作规程,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如安装、配置、 集成、验证、维护、数据处理等),企业应当与供应商 签订正式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企业应当基于风险评估 的结果,提供与供应商质量体系和审计信息相关的文件。 原文解读: 第四条:这一条其实是明确了对IT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的 具体管理要求,包括供应商管理SOP,正式的协议或合同。 同时,企业应当基于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供应商进行 相应的调查、评估,并有实施审计形成文件化的记录, 这一条其实还是在强调对供应商的风险管控,风险管理 也从内部延伸到了外部。
原文内容: 第三条:风险管理应当贯穿计算机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 应当考虑患者安全、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作为质量风险 管理的一部分,应当根据书面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验证和数 据完整性控制的程度。 原文解读: 第三条:这一条承接上一条,对风险管理从二个维度提出了 具体要求。一个是时间维度,风险管理要求贯穿整个计算机 化系统全生命周期,包括概念提出、项目实施、系统运行直 到系统引退。另一个维度是潜在后果,即风险如果发生,可 能会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人员伤亡、质量投诉、数据丢失 等,正是基于对这些后果的考虑,才有了风险管理的现实出 发点,即所有的系统设计、安装、使用以及变更,都需要充 分考虑患者安全、产品质量、数据完整性的影响。且根据风 险评估做出的影响分析,用来作为确定系统验证方案和系统 数据完整性控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