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ppt课件
医学影像技术 - CT
CT诞生 1967年,Godfrey N. Houndsfield在英国EMI 公司制造了第一始CT机,处理图像近一天时间。 扫描人脑标本,能将肿瘤组织和脑灰/白质分开。
1974年,Siretom 颅脑CT扫描机
现代CT机为350ms
机架旋转速度:5sec…4sec…1sec…0.5sec,
1993
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扫描速度、增强临床功能
CT成像基本思想 X线管发出细束X线 X线平移与转动采集数据 计算机重建图像 X线只进入成像层面 可测量组织衰减系数
CT扫描基线
扫描基线 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 听眦线:外眼眦到耳屏上缘头 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眶下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 层距:10 mm
蝶骨小翼 前床突
脑桥 小脑半球 枕内隆凸
额叶 颞叶 小脑半球
鞍上池层面
额窦
鞍上池 脑桥 第四脑室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外侧裂池
松果体钙化
枕叶
第三脑室层面
大脑镰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四叠体池
侧脑室体部层面
侧脑室
脉络丛 枕叶
大脑镰 透明隔 大脑内静脉
大脑镰
侧脑室上部层面
放射冠 侧脑室
枕叶
额叶
尾状核体部 顶叶 大脑镰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额叶 顶叶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甲旁亢多发钙化
急性硬膜外血肿
多发脑脓肿伴白质水肿
轻度脑积水的认识
第三脑室和 侧脑室颞角
脑室的扩张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颞角最敏感,正常时第 三脑室呈现细缝状,当有脑积水时就变成圆形.
弥漫性脑萎缩
脑干出血
出血掩盖肿瘤征象 多形性胶质瘤
基底节及岛盖密度减低
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病人的准备
1.CT检查病人应先更衣、穿鞋套;以防止灰尘带入机房。 2.不合作患者,CT扫描前应作镇静或麻醉处理。 3.增强扫描要做碘过敏实验。
CT头颅扫描
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 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
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Βιβλιοθήκη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 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
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 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
CT头颅增强扫描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 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
认真阅读申请单:填写完整、检查部位、根据病情轻重 缓急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急救物品准备:配备急救器械和药品、防止做增强病人 对比剂过敏。
PACS技术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数字影像采集、通讯网络、影像存储、影 像管理各类工作站组成
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医院
CT- 颅底蝶鞍层面
颞叶 颞骨岩部 第四脑室
320层容积CT
<0.35sec…
分辨率(层厚):10mm, 5mm, 2.5mm,
64层、双源 螺旋CT
16层螺旋CT
2008
1.25mm, 0.625mm,0.5mm…
(黄金分割点) 8层螺旋CT
2004
4层螺旋CT
双层螺旋CT 单层螺旋CT
1998
2002 2001
2000
提升扫描覆盖范围
10mm, 20mm, 24mm, 28mm, 32mm, 40mm,160mm…
早期
后期